[实用新型]单板纵向接长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33963.0 | 申请日: | 2011-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2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翟志忠;王树东;赵斌;陈玉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
| 主分类号: | B27D1/04 | 分类号: | B27D1/04;B27N3/08;B32B21/06;B32B7/12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板 纵向 高强 复合 板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竹木板材,尤其涉及一种单板纵向接长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
背景技术
高强竹木复合板材的传统加工工艺中,组坯时纵向铺设的单板(中板)全部是整板,一般不允许中间存在断裂,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符合使用性能要求的板材。而这样的整板只能用较大径级的树木来加工,通常用的比较多的是落叶松、进口桉木(尤加利)、阿必东、克隆等硬杂木。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功能性结构的建筑板材、集装箱底板等各种板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世界森林面积的逐年减少和林木禁伐,高强度大规格木材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板材的原材料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使得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极大地制约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如何能降低板材的生产成本,是本次申报的目的。在本次申报的研究实验中我们选用原材料资源比较丰富的国产速生杨木、马尾松、桉木还有再生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竹材进行组坯,中板利用小规格单板沿纤维方向接长技术,生产出了合格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整板铺设中板,材料要求高,原材料价格昂贵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单板纵向接长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单板纵向接长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包括基质层,基质层的上表面设有杨木层A,下表面设有杨木层B,杨木层A的上表面设有钛白纸A,杨木层B的下表面设有钛白纸B。所有材料均是采用成本较低、来源充足的原料,使得产品的成本骤减。
作为优选,基质层包括八个单层。可以根据不同的厚度需要和强度需要,选择性的设定压缩单层的数目。
作为优选,单层包括竹帘和马尾松层,竹帘纵向排列,马尾松层横向排列。横向、纵向交错排列,使得板内的受力均匀,不会因为受力不匀而产生局部应力过大,导致断裂和裂纹。增加产品的使用性能。
作为优选,马尾松层由单板横向、纵向交错排列成一个整板。由马尾松单板构成一个整板层,可以使得原料的节约,使用胶水粘合在一起,施压整合,保证单板接长的质量达标。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高强竹木复合板材生产中,原料单板用价格相对便宜、资源相对丰富的原材料如国产速生杨、马尾松、桉木、竹材代替价高的落叶松、进口桉木、阿必东、克隆等,组坯时纵向铺设的单板使用小规格单板沿纤维方向接长代替整张单板技术,生产出的板材厚度、力学性能、耐候性都能符合行业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层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实验的热压温度变化曲线图;
11-钛白纸A,12-钛白纸B,21-杨木层A,22-杨木层B,3-基质层,30-单层,31-竹帘,32-马尾松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根据附图1和附图2,单板纵向接长的高强竹木复合板材,包括基质层3,基质层3的上表面设有杨木层A21,下表面设有杨木层B22,杨木层A21的上表面设有钛白纸A11,杨木层B22的下表面设有钛白纸B12。基质层3包括八个单层30。单层30包括竹帘31和马尾松层32,竹帘31纵向排列,马尾松层32横向排列。马尾松层32由单板横向、纵向交错排列成一个整板。
杨木单板厚度1.2mm;小叶桉厚度1.6mm,含水率≤8%;马尾松厚度为1.8mm,含水率≤8%;竹帘厚度1.8mm,含水率≤8%、竹席厚度1.2mm,含水率≤10%。表面钛白纸,上下1.2mm的杨木单板各一张,纵向采用1.8mm的竹帘,1.8mm的马尾松单板接长,横向采用厚度为1.8mm的马尾松单板和1.8mm的横向竹帘,竹材料占总材料的49.2%,马尾松占总材料的44.2%,杨木占总材料的6.6%,板坯厚度:36.6mm,总压缩比:23.5%。
实验工艺,热压采用冷进冷出的工艺,热压温度130~140℃,单位压力2.6Mpa,热压时间35分钟;厚度规厚度27.8mm,热压机采用蒸汽加热式专业试验压机;进板温度70℃,出板温度70℃左右,采用分段卸压的工艺,整个热压周期约6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未经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39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