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1008.3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3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国;闫丽;孙后青;袁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4 | 分类号: | B60R19/04;B60R19/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2761 河北省保定***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化 家轿前防撞梁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属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型轿车作为代步工具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家用轿车已呈现普及之势。为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家庭轿车在设计理念上与公用车和商务车中规中举的风格不同,家庭轿车设计即要考虑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又要考虑吸引眼球的造型。汽车前防撞横梁作为汽车前部安全部件,是轿车设计的重点部件。前防撞梁设计既要保证安全性能,又要满足整车前部造型要求,在兼顾产品轻量化的同时又要满足开发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的要求,因而前防撞横梁的优化设计,成为各汽车生产厂家不断进行研究创新的重要目标。目前,轿车前防撞横梁大部分都采用传统的冲压、热成型或辊压来实现,存有产品开发周期长、工装费用高、占用材料多等问题,从而导致汽车前防撞梁成本高、也不易满足整车前部造型的需要,改进汽车前防撞梁的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之缺陷而提供一种在满足碰撞吸能前提下减小材料用量、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的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构成中包括横梁本体、吸能盒,吸能盒固接于横梁本体两侧,其特别之处是:所述横梁本体由上、下两根管状梁和连接板组成,所述管状梁为“O”形截面,由连接板将上、下两根管状梁连接固定。
上述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所述横梁本体对称设置,它分为中间段A、两个端段C和两个过渡段B,在高低方向上两个端段高于中间段,两个端段、中间段为水平设置,过渡段连接端段和中间段,中间段与过渡段在高低方向的夹角β为6°—30°。
上述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在水平方向横梁本体呈弓形,其中过渡段相对中间段折角α1为6°—30°,中间段相对于两端段折角α2为6°—30°。
上述轻量化家轿前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板设置三块,它们均布在横梁本体中间段,所述上、下两根管状梁间隔尺寸为10mm~60mm。
本实用新型针对家用轿车及一些小型轿车轻量化、易满足造型的设计要求,对适用于上述车型的前防撞梁总成进行了改进,其横梁本体由两根管状梁和连接板组成,管状梁的“O”型截面结构在相同周长条件下比其他类型横梁截面,碰撞强度和碰撞吸能均可提高40%以上,降低了正面撞击对车体和乘员的伤害,因此,在同等性能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降低产品的重量,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目标。“O”型管状梁可以通过自动多维弯管机一次实现弯曲成型,易满足造型要求,而且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连接板将上、下两根管状梁焊接在一起,中部存有空档,可以增加前部进风面积,有利于汽车前部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D-D断面图(放大图);
附图中标号如下:1.吸能盒, 2. 横梁本体,2-1. 管状梁,2-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本实用新型构成包括横梁本体2和吸能盒1,吸能盒固定在横梁本体两侧,横梁本体2由上、下两根管状梁2-1和连接板2-2组成,三块连接板2-2将上、下两根管状梁固定连接。
参看图2、图4,所述管状梁2-1为“O”形截面,根据车型不同,其内径尺寸为20-60毫米,壁厚尺寸为1.0-3.0毫米。 “O”型截面梁在相同周长条件下,与其他类型的截面梁性比,碰撞强度和碰撞吸能均可提高40%以上,降低了正面撞击对车体和乘员的伤害。因此,在性能要求同等的条件下,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降低产品的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目标。采用“O”形管状梁结构,容易满足成型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根据轿车前部造型,在自动多维弯管机一次实现弯曲成型。横梁本体在两根管状梁2-1中间留有10mm~60mm空挡,利于空气通过,有利于汽车前部散热。
参看图2、图3,横梁本体2为对称结构,它分为两个端段C、两个过渡段B和中间段A,各段长度根据车型前部造型确定。根据横梁本体安装及性能要求,横梁本体在高低方向上两端段高于中间段,两端段、中间段为水平设置,过渡段连接端段和中间段,中间段与过渡段在高低方向的夹角β为6°—30°。横梁本体在水平方向上为呈弓形,为减小应力集中,在过渡段与中间段连接处设置折角α1,α1为6°—30°,在中间段与两端段连接处设置折角α2,α2为6°—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10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列车转向架轴箱转臂箍
- 下一篇:汽车储物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