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炭炉及炭炉上的清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0948.0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寿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旭亮 |
主分类号: | F23J1/02 | 分类号: | F23J1/02;F24B1/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赵彦雄 |
地址: | 523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炭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炭炉及炭炉上的清灰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种的炭炉,大都未专门设置可靠的接灰装置,使用时污染环境。
如中国专利文献 CN201314570于2009年9月23日公开的一种炭炉,该炭炉包括外壳,外壳中设有一个柱形空腔,柱形空腔中设有内炉圈,内炉圈的底端面与外壳的内底面保持间隔,所述的外壳的底面上设有通气孔,外壳内底部设有盖在通气孔上的可转动的环形的挡风板,挡风板上设有透气孔,所述的外壳上设有可拨动挡风板转动使透气孔对准通气孔的开关。通过开关可拨动挡风板转动使透气孔对准或部分对准或封闭通气孔,以调节从通气孔进入到内炉圈底部的风量,进而控制内炉圈的火力大小。尽管该炭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但炉灰污染环境。
如何灵活方便的对灰尘进行收集,避免污染环境,方便用户使用,是卫生清洁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炭炉及炭炉上的清灰装置,旨在灵活方便的对灰尘进行收集,避免污染环境,方便用户使用。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具有清灰装置的炭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炭炉上的清灰装置,包括 旋转把手, 还包括与所述 旋转把手连接的驱动轴,所述装置还包括一钢绳以及一倒灰盘,所述钢绳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轴,另一端连接所述倒灰盘;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灰盒,所述接灰盒和所述倒灰盘轴接。
其中,所述装置还设置一转轴,所述接灰盒和所述倒灰盘通过所述转轴相互轴接。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炭炉,所述炭炉包括至少一个的炭炉上的清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旋转把手, 还包括与所述 旋转把手连接的驱动轴,所述装置还包括一钢绳以及一倒灰盘,所述钢绳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轴,另一端连接所述倒灰盘;
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灰盒,所述接灰盒和所述倒灰盘轴接。
其中,所述装置还设置一转轴,所述接灰盒和所述倒灰盘通过所述转轴相互轴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炭炉,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炉体内设有倒灰盒,接灰盒与炉体具有抽拉式可拆连接,炉体内还设有倒灰盘,倒灰盘连接一或使其倾斜及复位的联动机构,倒灰盘处于倾斜位时,其低端指向接灰盒。
炭炉,其特征在于,倒灰盘设置两件,两件倒灰盘分别枢设于炉体的两侧壁,中间对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灰装置包括 旋转把手, 旋转把手连接驱动轴,所述装置还包括一钢绳以及一倒灰盘,所述钢绳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轴,另一端连接所述倒灰盘,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灰盒,所述接灰盒和所述倒灰盘轴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能够灵活方便的对灰尘进行收集,避免了污染环境,还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上的清灰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中清灰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上的清灰装置的结构。
所述装置包括 旋转把手11, 还包括与所述 旋转把手11连接的驱动轴12,所述装置还包括一钢绳13以及一倒灰盘14,所述钢绳13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轴12,另一端连接所述倒灰盘14。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灰盒15,所述接灰盒15和所述倒灰盘14轴接。
其中,所述装置还设置一转轴16,所述接灰盒15和所述倒灰盘14通过所述转轴16相互轴接。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中清灰装置的结构,图2所示的炭炉包括由两个图1所示的清灰装置,由于在图1中已有针对清灰装置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炉的外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在需要清灰时,转动旋转把手11时,旋转把手11的转动,使得钢绳13逐渐缩短,进而使得倒灰盘14倾斜,倒灰盘14相对转轴16转动,使得倒灰盘14里的灰尘或者其它废油等倒进接灰盒15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旭亮,未经李旭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0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串行通信数据的接口结构
- 下一篇:智能水上种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