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左右手把位可调的加吹嘴十孔箫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8263.2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4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郑伟;徐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D7/00 | 分类号: | G10D7/00;G10D9/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左右 手把 可调 加吹嘴十孔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十孔箫,具体地是一种左右手把位可调的加吹嘴十孔箫。
背景技术
箫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柔和,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传统的中国箫演奏难度较大,首先,演奏者需要有较好的口形,以便形成良好的风门,其次,演奏者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口风,并配以合理的运气,适度的口径,最后射出最佳的气流角度和速度,才能发出最动听的乐声。由此可见,口形或牙齿不整齐的学员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些初学者在练习过程中,较短时间内难于形成良好的口风,不易找到最佳的气流角度和速度,从而影响她们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热情。因此,加吹嘴箫将是中国箫的发展趋势之一。
同时,传统的中国箫只有六孔,演奏半音难度较大。目前,大多数演奏者已经开始使用八孔箫,虽然增加了两个半音,但仍较难发出完整的十二平均律。十孔箫可以填补六孔箫和八孔箫半音不全的缺陷,转调较为方便。专利文件CN200820150426.5介绍了一种带虎口支座的十孔箫,将十指全部解放出来,演奏自如。
另外,不同演奏者有不同的演奏习惯,一般左手位于上把位的称为“左青龙”,右手位于上把位的称为“右白虎”。为了使小指按压自如,箫制作家一般把小指按孔偏于一侧。因此,对于“左青龙”演奏者,上把位的小指按孔就应该偏于左侧,下把位的小指按孔则偏于右侧,而对于“右白虎”演奏者,上把位的小指按孔就应该偏于右侧,下把位的小指按孔则偏于左侧。可见,“左青龙”将很难使用“右白虎”的箫进行演奏,“右白虎”也很难使用“左青龙”的箫进行演奏,也就是说,同一支箫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种演奏者的使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箫进行了技术创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左右手把位可调的加吹嘴十孔箫。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箫管顶部套装有吹嘴套2,其上有封片3,吹嘴套上设有吹嘴1,箫管上开设有吹孔4、拇指按孔7、中部指孔8、小指按孔9、后出音孔10、前出音孔11,在箫管内壁6中设有固定套筒15,其上有可转动箫管圈套16,并对应开设有固定套筒缺孔17,在箫管外壁5上设有支座套13,其上有螺扣14,联接安装着虎口支座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十孔箫不仅降低了吹奏的难度,业余爱好者及专业演员均可使用,还可同时满足左右手把位不同的演奏者,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透视示意图。
各图中,1是吹嘴,2是吹嘴套,3是封片,4是吹孔,5是箫管外壁,6是箫管内壁,7是拇指按孔,8是中部指孔,9是小指按孔,10是后出音孔,11是前出音孔,12是虎口支座,13是支座套,14是螺扣,15是固定套筒,16是可转动箫管圈套,17是固定套筒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作出详细说明。
实施例:左右手把位可调的加吹嘴十孔箫
箫管顶部套装有吹嘴套2,其上有封片3,吹嘴套上设有吹嘴1,箫管上开设有吹孔4、拇指按孔7、中部指孔8、小指按孔9、后出音孔10、前出音孔11,在 箫管内壁6中设有固定套筒15,其上有可转动箫管圈套16,并对应开设有固定套筒缺孔17,在箫管外壁5上设有支座套13,其上有螺扣14,联接安装着虎口支座12。
在制作的过程中,若箫管为一整体,可以首先在小指按孔两侧合适的位置将箫管切断,得到可转动箫管圈套16。然后在可转动箫管圈套16及两侧的箫管内壁进行适当的处理,留出足够的固定套筒15空间。后用强力胶将固定套筒15的一端粘于可转动箫管圈套16一侧的箫管内壁,使固定套筒缺孔17位于中部按孔8一侧。接着将可转动箫管圈套16套于固定套筒15上,涂上凡士林,以确定可转动箫管圈套16可在固定套筒15上自由转动。最后,用强力胶将固定套筒15的另一端粘于可转动箫管圈套16另一侧的箫管内壁,使可转动箫管圈套16两端的侧壁紧贴两侧的箫管壁,并确保固定套筒缺孔17与小指按孔9的上下两端对齐。该操作既能确保箫管的整体性和密闭性,又能保证小指按孔9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82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氦镉激光器高稳定性谐振腔体
- 下一篇:固化炉出口段废气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