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键盘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7330.9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7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H01H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键盘,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键帽高度的键盘。
【背景技术】
就目前的笔记型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近来,由于笔记型电脑薄型化的趋势,应用于笔记型电脑上的键盘亦随之有薄型化的需求。
习知的键盘的键帽与底板之间常设置有弹性件,例如橡胶垫圈(rubber dome)等,以作为在键帽被按压后,使其复位的弹力来源。然而,由于习知的弹性件具有特定的高度,故当笔记型电脑的上盖与下壳体收合时,为避免设置于下壳体上的键帽伤及设置于上盖的显示萤幕,上盖与下壳体之间常保留有一余隙。也就是说,习知的键盘中因设置有弹性件,将限制笔记型电脑的外观尺寸设计,而不利于笔记型电脑的薄型化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其包含: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破孔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底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底板上,该第二底板具有第二破孔、第二连接部以及导槽,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相互错开,该第一连接部通过该导槽而外露于该第二底板上;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上,该电路板具有第一可挠性悬臂部,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位于该第一破孔上方;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上;键帽,设置于该弹性件上,该键帽具有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与该第一连接部相对,该第四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相对;以及升降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枢接,该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 一连接部与该第四连接部,该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三连接部;其中,当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使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重合时,该升降支撑装置带动该键帽朝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的方向移动,且该弹性件伴随着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的距离等于该弹性件伴随着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的距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薄膜层,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薄膜层具有一第二可挠性悬臂部,该第二可挠性悬臂部与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重合,该弹性件设置在该第二可挠性悬臂部上,其中,当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使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重合时,该弹性件伴随着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与该第二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的距离等于该弹性件伴随着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与该第二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的距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三连接部分别为卡槽,且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四连接部分别为滑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三连接部分别为滑槽,且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四连接部分别为卡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可挠性悬臂部上具有开关,该弹性件具有对应该开关的触发部,当该键帽被按压而朝该电路板的方向移动时,该触发部会被带动而触发该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其包含: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破孔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底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底板上,该第二底板具有第二破孔、第二连接部以及导槽,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相互错开, 该第一连接部通过该导槽而外露于该第二底板上;薄膜层,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上,该薄膜层具有可挠性悬臂部,该可挠性悬臂部位于该第一破孔上方;弹性件,设置于该可挠性悬臂部上;键帽,设置于该弹性件上,该键帽具有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与该第一连接部相对,该第四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相对;以及升降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枢接,该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四连接部,该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三连接部;其中,当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使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重合时,该升降支撑装置带动该键帽朝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的方向移动,且该弹性件伴随着该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底板与该第二底板相对移动的距离等于该弹性件伴随着该可挠性悬臂部沉入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中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73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高氨合成效率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