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橇装油水就地分离切水回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7265.X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0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德;刘碧峰;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春德 |
主分类号: | E21B43/40 | 分类号: | E21B43/40;E21B43/20;E21B4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2552 河北省任丘市会战***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水 就地 分离 切水回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是一种橇装油水就地分离切水回掺装置,属于石油开采方面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年来,为了减小高凝、稠油油井地面管道集输阻力,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集中数十口甚至上百口油井产液于联合站或接转站,经过分离、脱水后,对脱出的污水增压、加热,然后,通过专用的掺水管道输送至需要掺水伴热的油井,与油井产液混合,以减小此类油井地面管道集输阻力。然而,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部分油井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开发初期配套的掺水系统规模变得过剩,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维护费用大,特别是作为伴热用的掺水管道,在油井与联合站之间循环往复的输送、分离、脱水、增压、加热,不仅因沿途温度、压力损失而增加了运行成本,而且,因掺水长期处于高温状态,造成掺水管网腐蚀结垢严重、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高含水油井产液减小低含水油井集输阻力的橇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橇装油水就地分离切水回掺装置,包括,在橇座上部用螺栓固定有水泵A和水泵B,另一端固定有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分离器一侧设置有进液口,另一侧设置有出油口,进液口通过螺栓与进液管连接,进液管一端贯通分离器,另一端与油井连接,在其进液管上安装有阀门M,所述的出油口通过螺栓与出油管连接,出油管一端贯通分离器,另一端与联合站连接,出油管上安装有阀门L;在分离器上部设置有分离器气出口和安全阀座口,所述的分离器气出口通过螺栓与天然气出气管连接,天然气出气管一端贯通分离器,另一端连接加热炉,天然气出气管上安装有阀门H,其天然气出气管一侧设置有压力表C,所述的分离器通过安全阀座口与安全阀连通,安全阀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泄放管;在水泵A和水泵B的一端设置有集水槽A,另一端设置有集水槽B。
分离器上对称设置有液位计上口、液位计下口,液位计上口、液位计下口通过螺栓连接液位计;分离器下部设置有排污管,方便将分离器内底部的沉淀物排出。其排污管上安装有阀门J。
分离器下部设置的分离器出水管通过螺栓与阀门A、过滤器连接,在分离器出水管上设置有压力表A;分离器出水管一端设置有碟型阀门,所述的碟型阀门一侧通过螺栓与高压出水管连接,另一侧通过螺栓与分离器出水管连接;所述的水泵A上设置有泵出水口A、泵进水口A;水泵B上设置有泵出水口B、泵进水口B;所述的分离器出水管通过三通管与其上部设置的泵进水管连接,泵进水管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泵进水口B,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泵进水口A,在其泵进水管的上部安装有阀门E和阀门B;所述的高压出水管通过三通管与其上部设置的泵出水管连接,泵出水管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泵出水口B,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泵出水口A,在其泵出水管的上部安装有阀门D和阀门C;在高压出水管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高压出水管上安装有阀门F、放空阀B、流量计和阀门G,阀门F和阀门G两端连接旁通管,旁通管上安装有阀门K;在高压出水管上设置压力表B,在高压出水管上设置有温度表,高压出水管一端的高压出水口法兰用螺栓连接管道至加热炉,经加热水输送到需要掺水的低含水油井,与油井产液管道混合后输送到联合站。
水泵A、水泵B分别通过联轴器与电机A、电机B连接。所述的电机A、电机B用电缆连接启动柜,启动柜通过电缆和信号缆连接变频控制柜,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缆连接变频控制柜。
高压出水管内的温度不能满足掺水需要时,高压出水口法兰和天然气出气管联通加热炉;高压出水管内的温度能满足掺水需要时,高压出水口法兰直接连通掺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不仅避免了因掺水的循环输送而增加的温度、压力损失,而且,减少了重覆分离脱水,甚至加热的成本,减少了掺水管网的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春德,未经王春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72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