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6885.1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2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肖卓文;曾红革;高忠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9/04 | 分类号: | B01D9/04;C02F1/52;C02F7/00;C02F1/6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集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是适用于含铁锰地表水处理的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
背景技术
在以地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给水处理中,常采用絮凝沉淀池或澄清池与滤池串联工艺。在一些地方经常遇到地表水中铁锰含量季节性超标,为保证水质达标,在水处理工艺上要么增加曝气设施,要么增加投氯或高锰酸钾等药物对铁锰进行氧化,达到去除的目的,从而增加了制水成本,影响水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先预沉或初沉,后进行曝气的水处理工艺,曝气是为提高污水中的含氧量。而曝气主要采用动力机械向曝气装置送空气,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能耗设施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可以提高集水槽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曝气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包括沉淀池,沉淀池内设有至少一个集水槽,沉淀池水位高于集水槽水位,集水槽内壁设有多个与沉淀池连通的跌水孔。
所述的集水槽为多个。
所述的跌水孔位于集水槽水位和沉淀池水位之间。
所述的跌水孔多层交错布置。
所述的跌水孔为扁平状。
所述的跌水孔各层的孔高不同。
给水中的絮凝沉淀池或澄清池,或污水处理中预沉池或初沉池的出水通常采用集水槽或者三角堰收集。集水槽一般采用直径32mm或直径25mm的淹没孔口出流;水流从沉淀的清水区,通过孔口后以近似于柱形的水柱流至集水槽内,与空气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不能提高出水中含氧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通过在沉淀池内设置多个集水槽,从而增加了跌水孔的数量,跌水孔设置为多层交错的结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优化跌水孔形状为扁平状,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跌水孔各层的孔高不同,从而确保水流跌至不同的部位,提高曝气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结构,通过改变集水槽的进水方式,充分利用集水槽与沉淀池之间的水位差,在确保沉淀池出水均匀的情况下,提高进入集水槽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通过水体的流动,将空气中的氧带入集水槽及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水体中,达到曝气的目的,由于不需专门的曝气机械设备,从而了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中,一种自动曝气集水槽,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内设有至少一个集水槽2,沉淀池水位5高于集水槽水位6,集水槽2内壁设有多个与沉淀池1连通的跌水孔4。
如图1中,所述的集水槽2为多个,多个集水槽2与总集水渠3连通。
如图3中,所述的跌水孔4位于集水槽水位6和沉淀池水位5之间。
如图2中,所述的跌水孔4多层交错布置,所述的跌水孔4为扁平状。
如图2中,所述的跌水孔4各层的孔高不同,即扁平状的孔高度不同,从而确保水流跌至不同的部位。
经过沉淀池1沉淀或澄清后的水通过集水槽2侧壁上的多层跌水孔4,以不同的高度,向集水槽2内跌水。水膜增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跌水过程夹带空气,使空气溶入集水槽2内的水中,大大提高了集水槽2内水中氧的含量,使水中的铁、锰或有机物的氧化创造了条件,取得良好的曝气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68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金属链板式刮泥机用刮板
- 下一篇:一种用于分离可燃性气体的金属填料分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