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6372.0 | 申请日: | 2011-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3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孝凡;谢铮玟;蔡明璋;叶日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4;H01L23/42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闻卿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传递是指热能由高温处传到低温处的现象,通常可分为传导、对流及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然而,热管的传热现象,并不属于上述热传递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热管在传热时会同时具有传导、蒸发、对流及冷凝等现象。
一般来说,热管是一根细长、中空、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子。热管的内壁附着一层毛细体,且工作流体位于热管中的空间。目前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热管通常以铜作为壳体,以水作为工作流体。当热管的一端置于较高温处,另一端置于较低温处时,高温处的毛细体所吸附的工作流体会开始蒸发。蒸发的气体聚集在管内的空间,并因压力的因素使气态的流体往热管的低温处流动。当气态的流体到达低温处时便开始冷凝成液态的流体,并由低温处的毛细体吸附。毛细体将液态的流体利用毛细现象使其从低温处流回了高温处。也就是说,工作流体循环不息的以气、液态之相变化传热,即为热管的传热原理。
然而,目前计算机用的芯片对于散热的需求已越来越高,因此散热装置可能需要多支热管同时传热。如此一来,不仅在散热装置的制作上需增加热管的裁切步骤,且安装多支热管时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增加制造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少裁切与安装的补正并且可降低散热装置制造成本的热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式为一种热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热管结构包括第一传热部、第二传热部与连接部。第一传热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第二传热部具有第二容置空间。连接部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连接部的第一端实体连接第一传热部。连接部的第二端实体连接第二传热部。其中,连接部隔离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且第一传热部、 第二传热部与连接部为一体成型。
在使用时,由于连接部隔离第一传热部与第二传热部,因此第一传热部与第二传热部可利用各自内壁的毛细体与流体传热,不会互相连通,使得此热管结构具有两支热管的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热管结构100的立体图。
图1B是沿图1A的线段A-A’截取的剖面图。
图2A是图1A的热管结构100的局部放大图。
图2B是沿图2A的线段B-B’截取的剖面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热管结构100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的热管结构100的局部剖面图。
图3C是图3B的另一制造方式的热管结构100的局部剖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热管结构100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的热管结构100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热管结构100的立体图。
图6A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100的散热装置20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B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100的散热装置20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100的散热装置20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100的散热装置200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100的散热装置200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热管结构 110:第一传热部
112:第一容置空间 114:倾斜部
120:第二传热部 122:第二容置空间
130:连接部 132:第一端
134:第二端 136:第三容置空间
140、140a、140b:壳体 142:毛细体
146:封闭部 147:第一封闭部
148:第二封闭部 152:第一压陷部
154:第二压陷部 156:第三压陷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63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