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油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6047.4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06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紫丁香日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47/00 | 分类号: | A47J4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海文 |
地址: | 528414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油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油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油壶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倒油不顺,回油不良的情况;此外,倒油后还会使部分油滴沾到玻璃瓶上,长期使用则瓶身会粘满污垢且不易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油顺畅、回油良好且结构简单合理的新型油壶。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油壶,包括内盖,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一凸起的壶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嘴出油口的内侧设置有导油槽和第一回油面,所述第一回油面与导油槽的底面接合,其中导油槽的出油方向设置有一横向的断油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回油面为弧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油槽的前端设置有一收油面,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回油凹槽,其中,所述壶嘴设置在回油凹槽内,此外,回油凹槽内还设置有回油孔及第二回油面,且回油孔位于壶嘴的后侧,第二回油面位于收油面的对应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油壶的壶嘴出油口内侧设置有导油槽和第一回油面,第一回油面与导油槽的底面接合,且导油槽的出油方向设置有一横向的断油骨,该导油槽在倒油和回油时起导油作用,第一回油面在倒油时能起到使油顺畅流出的作用,回油时可使导油槽内多余的油顺畅地导流回孔内,进而滴落回油瓶内,断油骨在回油时起断绝一部分油的作用,该设计解决了传统油壶倒油不顺、回油不良的问题;此外,在导油槽的前端设置收油面,在内盖上回油凹槽,在回油凹槽内设置与收油面相配合的第二回油面及回油孔,其中,收油面在回油时断油骨起作用后将多余的油滴落到油壶内盖的第二回油面上,第二回油面则可以保证多余的油通过回油孔顺畅的回流到油瓶内,回油凹槽则可防止收油面上的油滴落到凹槽外或者溢出,该设计可解决倒油后油沾到瓶身的不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在油壶内盖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油壶,包括内盖,所述内盖上设置有一凸起的壶嘴1,所述壶嘴出油口11的内侧设置有导油槽12和第一回油面13,所述第一回油面13与导油槽12的底面接合,其中导油槽12的出油方向设置有一横向的断油骨14。在倒油和回油时,导油槽12可起到导油作用,且在倒油时油还能在第一回油面13的作用下顺畅的倒出,回油时第一回油面13可使导油槽12内多余的油顺畅地导流回油瓶内,从而解决了传统1油壶倒油不顺、回油不良的问题。
进一步,上述回油面13可设置成弧面,更有利于油的导入和导出;当然回油面13也可设置成斜面等。
进一步,所述导油槽12的前端设置有一收油面15,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回油凹槽2,其中,所述壶嘴1设置在回油凹槽2内,此外,回油凹槽2内还设置有回油孔3及第二回油面4,且回油孔3位于壶嘴的后侧,第二回油面4位于收油面15的对应下方;其中收油面15在回油时断油骨起作用后将多余的油滴落到油壶内盖的第二回油面4上,第二回油面4则可以保证多余的油通过回油孔3顺畅的回流到油瓶内,回油凹槽2则可防止收油面上的油滴落到凹槽外或者溢出,该设计可解决倒油后油沾到瓶身的不足。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紫丁香日用品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紫丁香日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6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综采工作面泵站集中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下行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