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5465.1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4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张兵舰;潘之杰;李铂;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26 | 分类号: | F16L11/26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消音 结构 汽车 高压 油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知识水平的提高,用户对转向系统怠速噪声的要求逐渐提高,汽车转向装置中的液压助力系统工作时,油泵的脉动及高压油在转向阀中引起的自激振动会产生噪音;当所使用的泵、阀等液压元件本身的品质因素较低的情况下,噪音更大;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消除这种噪音的办法,车在行驶时,噪音传到车内,使人感到烦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消除噪音的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包括处于中部的胶管和连接在所述的胶管两端的引流管,所述的引流管的外端设有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胶管中设有至少一段金属螺旋管,所述的胶管与金属螺旋管之间设有中间套,所述的金属螺旋管贯穿所述的中间套并通过此中间套使其得到定位,所述的中间套与所述的胶管紧配合连接。
本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主要由胶管和引流管组成,在胶管的两端套接有上述的引流管,在引流管的外端具有管接头,在胶管内通过中间套固设有至少一段金属螺旋管,胶管内的油液只能从金属螺旋管内通过。
在上述的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中,所述的中间套与所述的胶管之间还垫有一层护套。该护套位于中间套和胶管之间并具有抗振动的作用。
在上述的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中,所述的护套采用海绵材料制成。海绵材料具有吸音抗振动的作用。
在上述的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中,所述的中间套呈圆筒状,其外侧成开有环形的凹槽。该中间套通过该环形的凹槽固定在胶管内。
在上述的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中,所述金属螺旋管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在胶管内油液从金属螺旋管的进油口流入再从金属螺旋管的出油口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中的胶管中设有至少一段金属螺旋管,胶管与金属螺旋管之间设有中间套,金属螺旋管贯穿所述的中间套并通过此中间套使其得到定位,中间套与所述的胶管紧配合连接,当油泵流出的液压油通过金属螺旋管时,可以将油液有节奏的振动的层流结构改变成为紊流,消减振幅,再者高频振幅及波长被金属螺旋管所吸收,振动的能量大为衰减,从而抑制了噪音的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胶管;2、引流管;3、管接头;4、金属螺旋管;4a、进油口;4b、出油口;5、中间套;6、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具有消音结构的汽车高压油管主要由胶管1 和引流管2组成,在胶管1的两端套接有上述的引流管2,在引流管2的外端具有管接头3,胶管1中设有至少两段金属螺旋管4,胶管1与金属螺旋管4之间设有中间套5,实际制作时,该中间套5呈圆筒状,其外侧成开有环形的凹槽,该中间套5通过该环形的凹槽固定在胶管1内。金属螺旋管4贯穿所述的中间套5并通过此中间套5使其得到定位,中间套5与所述的胶管1紧配合连接,金属螺旋管4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油口4a和出油口4b,在胶管1内油液从金属螺旋管4的进油口4a流入再从金属螺旋管4的出油口4b流出。中间套5与胶管1之间还垫有一层护套6,实际制造时,该护套6采用海绵材料制成。海绵材料具有吸音抗振动的作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54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