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控制柴油发动机的尿素喷射系统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0025.7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8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广地;孙少军;佟德辉;郭圣刚;孙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李辉 |
地址: | 26100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柴油发动机 尿素 喷射 系统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性地涉及柴油发动机的技术领域,更特别地涉及用于控制柴油发动机的尿素喷射系统的设备。
背景技术
柴油发动机自问世以来,凭借其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等优点,在各种动力装置、船舶和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汽油机相比,柴油发动机有很多优势:废气排放降低,在车速较低时具有更有优势的加速性能,平均燃油消耗低,并且能提供更多的驾驶乐趣。然而,与同等功率的汽油机相比,微粒和氮氧化物排放是尾气排放中的两种最主要的污染物。
目前,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以到达排放标准的技术通常是采用排气后处理的方式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方法,它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
在现有柴油发动机的SCR尿素计量喷射系统(在下文中,简称为尿素喷射系统)中,对尿素压力的控制采用的是PID类型的控制策略,这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定工作。此外,基于现有的PID控制策略,在发动机的某些工况条件下,尿素压力的实际值同其目标值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这导致了尿素喷射系统中尿素实际喷射量与尿素目标喷射量之间出现较大的误差,从而直接影响了发动机后处理SCR系统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开发先进的尿素喷射系统的尿素压力控制策略对提高发动机性能和减少标定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领域存在对尿素喷射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改进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柴油发动机的尿素喷射系统的改进技术,以克服或者至少部分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些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柴油发动机的尿素喷射系统的设备。该设备可以包括工况参数获取装置,配置用于获取与所述尿素喷射系统相关的工况参数;控制量确定装置,其与所述工况参数获取装置耦合,配置用于依据所述工况参数、尿素缓冲腔内尿素压力的目标值和基于表征所述尿素喷射系统的物理模型而设计的控制模型,来确定用于控制所述尿素喷射系统的控制量,所述控制量为尿素泵驱动电动机的转速;以及驱动信号确定装置,其与所述控制量确定装置耦合,配置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控制量,来确定用于驱动所述尿素泵驱动电机的驱动信号。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观测值确定装置,其与所述工况参数获取装置和所述控制量确定装置耦合,配置用于依据所述工况参数以及基于所述物理模型而设计的观测器模型,来确定尿素泵腔内尿素压力的观测值,以供所述控制量确定装置来确定所述控制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观测器模型通过为所述物理模型中的尿素泵腔内尿素压力表达式和尿素缓冲腔内尿素压力表达式分别增加调整项,并选择使得调整后的所述两个表达式均稳定和收敛的调整因子来设计。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观测值确定装置可以进一步配置用于:依据所述工况参数以及所述观测器模型,来确定尿素缓冲腔内尿素压力的观测值,以供所述控制量确定装置来确定所述控制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工况参数获取装置可以配置用于获取包括尿素泵柱塞冲程、尿素泵腔内尿素压力、尿素缓冲腔内尿素压力、尿素泵尿素流入流量、尿素泵尿素流出流量、尿素喷射器尿素喷出流量和尿素缓冲腔尿素回流流量的工况参数。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物理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各项来表征:尿素泵尿素流入流量表达式;尿素泵尿素流出流量表达式;尿素泵腔内尿素压力表达式;尿素缓冲腔内尿素压力表达式;尿素缓冲腔尿素回流流量表达式;以及尿素喷射器尿素喷出流量表达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型可以包括配置用于产生前馈控制分量的前馈控制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前馈控制器产生可以由下式表示的前馈控制分量ωF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00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