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测量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7049.7 | 申请日: | 201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9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左建林;王金成;高忠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左建林;王金成;高忠礼 |
主分类号: | A61F2/46 | 分类号: | A61F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髋关节 置换 肢体 长度 头颈 测量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临床医学的骨外科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测量器。
背景技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不等长是造成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的首要因素。由于受到侧卧位骨盆倾斜以及铺无菌手术单后解剖标志难于触摸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直接测量肢体的长度。因此一些间接控制肢体长度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在相应的髂骨侧钉骨圆针、安放参考架,同时在大粗隆的外侧高点标定参考点,在假体安放前后对比参考点的位置来控制肢体长度,这个测量体系位于股骨之外,跨越髋关节,因此这种方法会受到髋关节屈伸、收展以及内外旋角度的影响,即无法保证在两次测量是在同样的髋关节位置下进行。因此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不理想。股骨大粗隆高点是判定髋关节旋转中心以及肢体长度的可靠解剖标志,但因为无可靠的测量工具,仅以肉眼判断误差很大。其他的以通过感知髋关节复位后的活动度以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来间接判定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的方法更难以做到量化和准确。因此目前尚没有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借助现有的股骨假体置入手柄,以大粗隆高点作为测量参考点,结合术前计划,可以准确控制置换术后的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
本实用新型由固定夹1、连杆2和标尺3组成,标尺3上设有刻度;连杆2的一端与标尺3的纵轴线中点连接,连杆2的另一端与固定夹1连接,固定夹1纵轴线和连杆2所构成的平面与标尺3的纵轴线垂直。
标尺3上的刻度分为粗刻度、细刻度和最小刻度,其中粗刻度为厘米,细刻度为5mm,最小刻度为1mm,标尺3总长度为140mm。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测量工具包括固定夹1、连杆2和标尺3三个部分。在目前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器械中,都有一个置入股骨假体的手柄,该手柄的尖端可以插入假体肩部的孔洞内,在打入股骨柄时用手柄固定将股骨柄打入髓腔。手柄与股骨柄固定后,手柄的长轴与股骨柄的长轴是一致的。而假体的长轴与股骨长轴是一致或趋近一致的。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1与手柄固定后,标尺3就与假体固定手柄垂直,也就与股骨长轴垂直。调整固定夹1的固定高度,使标尺3的高度与大粗隆的高点一致。这样就可以(1)通过试头的中心与标尺3的相对位置来判定肢体长度,进而通过调整假体的打入深度和股骨头颈长来调整肢体长度;(2)同时可以通过标尺3上的读数确定试头的旋转中心与手柄的垂直距离,对照术前计划上测量的股骨头旋转中心与模板上股骨柄肩部固定孔的垂直距离,通过调整股骨柄的偏距和股骨头颈长来精确控制股骨的头颈偏距。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结合现有的髋关节置入器械,可精确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手术侧肢体的长度和髋关节的头颈偏距。
附图说明
图1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测量器的主视图
图2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测量器的左视图
图3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及头颈偏距测量器的俯视图
其中:1.固定夹 2.连杆 3.标尺
具体实施方式
标尺3上设有刻度;连杆2的一端与标尺3的纵轴线中点连接,连杆2的另一端与固定夹1连接,固定夹1纵轴线和连杆2所构成的平面与标尺3的纵轴线垂直。
标尺3上的刻度分为粗刻度、细刻度和最小刻度,其中粗刻度为厘米,细刻度为5mm,最小刻度为1mm,标尺3总长度为140mm。
各个组件均由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构成。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手柄将股骨假体打入至接近合适深度的位置后,将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夹1与手柄固定,调整固定夹1的高度,使标尺3处于股骨假体颈的近端水平,而后继续缓慢打入股骨假体直至标尺3与股骨大粗隆高点齐平(具体参照术前计划中股骨头旋转中心与大粗隆高点的相对位置)。而后可以通过试头的中心与标尺3的相对位置来判定肢体长度,进而通过调整人工股骨头颈长来调整肢体长度;同时可以通过标尺3上的读数确定试头的旋转中心与手柄的垂直距离,对照术前计划上测量的股骨头旋转中心与模板上股骨柄肩部固定孔的垂直距离,通过调整人工股骨头颈长来精确控制股骨的头颈偏距。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的调整是互相兼顾,共同完成的。这样,通过这一简便、可靠的工具就可以达到精确控制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的目的。有效避免了肢体不等长——这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左建林;王金成;高忠礼,未经左建林;王金成;高忠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70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