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暖风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5727.6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0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钦新;张智超;姜衍更;李钰鑫;王云刚;苟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达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暖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站锅炉暖风器,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暖风器,该旋转式暖风器为无框架、免拆卸且能360°全角度旋转的节能型暖风器。
背景技术
暖风器是我国北方火力发电厂必备的锅炉辅助设备,是加热进入空气预热器的冷空气的换热设备,大型电站锅炉分一次风暖风器和二次风暖风器,其结构和原理相同。火力发电厂冬季普遍采用投运暖风器来提高进入空气预热器的风温,防止空气预热器冷端发生硫酸结露引起的低温腐蚀,造成空气预热器冷端受热面堵灰,进而引起吸、送风阻力的增加、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下降和排烟温度升高等不利工况。
火力发电厂锅炉运行时一般采用低压蒸汽抽汽对对空气预热器入口的一次风和二次风进行预热加热,暖风器在风道中的布置结构一般是固定式的,根据风道的尺寸,暖风器传热管束一般采用3到8组外翅片强化的受热面单元组成。因为暖风器主要在冬季低温时运行,运行时间短,其他时间因环境温度升高,暖风器停运;但是,在停运期间暖风器仍置于风道中,空气冲刷暖风器管束引起的一次风和二次风阻力依然存在,增加了厂用电。有鉴于此,近几年一些厂家设计制造了旋转式或半旋转式的蒸汽暖风器投入运行,如带固定框架的旋转式暖风器,但是,含有框架的旋转式暖风器结构笨重,操作不便,易泄漏,无法实现360°全角度旋转运行,严重影响和制约机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另外目前已投运的旋转式锅炉暖风器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1.暖风器各分组受热面设有固定框架,受热面间因旋转空间的需要设有防止形成烟气走廊的密封板,旋转时各分组受热面需要依次旋转,不能实现某一级受热面的单独旋转,同时,也无法实现360°全角度旋转运行;
2.分组的单级受热面设置了2根蒸汽入口管,旋转时必须首先切断蒸汽,拆卸蒸汽入口的连接法兰后,受热面方可旋转,不切断蒸汽则无法旋转受热面。
3.暖风器设计结构不合理,操作部分结构复杂,拆卸和维护不易,且存在堵灰,泄漏,翅片变形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暖风器,克服了不能实现某一级受热面的单独旋转,也无法实现360°全角度旋转运行,不切断蒸汽则无法旋转受热面以及操作部分结构复杂,拆卸和维护不易,且存在堵灰,泄漏,翅片变形的问题,具有无框架免拆卸、能360°全角度旋转操作且维护方便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式暖风器,包括在风道6中均匀分布3-8个外翅片强化的传热管束,每个传热管束7的两端分别同风道6内对应的厚壁进汽集箱8的底部和厚壁疏水集箱5的顶部固定导通连接,该厚壁进汽集箱8的顶部同用作旋转前轴的竖直式厚壁进汽管12的一端相导通连接,竖直式厚壁进汽管12贯穿在风道6顶部的前旋转轴承9并且二者过盈配合,竖直式厚壁进汽管12的另一端导通连接进汽侧过渡法兰13,另外在前旋转轴承9上方环绕厚壁进汽管12外壁设置有进汽端全密封旋转盘机构11,进汽端全密封旋转盘机构11上设置有手动翻转机构10;而厚壁疏水集箱5的底部同用作旋转后轴的厚壁疏水管3的一端相导通连接,厚壁疏水管3贯穿固定在风道6底部的后旋转轴承4并且二者过盈配合,厚壁疏水管3的另一端导通连接疏水侧过渡法兰1,另外在后旋转轴承4下方环绕厚壁疏水管3外壁设置有疏水端全密封机构2。
所述的传热管束7为无框架自支撑结构,且由沿纵向自上而下竖直平齐且导通连接的2-4个形状大小一致的等直径螺旋翅片传热管构成,传热管束7的中心轴线为竖直方向,传热管束7内的传热管呈稀疏排列。
所述的进汽端全密封旋转盘机构11和疏水端全密封机构2内部设置迷宫式密封系统。
所述的手动翻转机构10由电动翻转机构所替代。
所述的传热管束7在冬季时其受热面同风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保持垂直,在夏季时其受热面同风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保持平行,在春季和秋季其受热面同风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保持预设的倾斜角度。
所述的传热管束7采用焊接的螺旋翅片管或者锅炉优质碳素结构钢和铝轧制复合而成的螺旋翅片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青岛达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西安交通大学;青岛达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5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