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3818.6 | 申请日: | 2011-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谢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康(上海)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结构 汽车发动机 排气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发动机铸铁排气歧管的各个气道是在逐渐变大后相互连通在一起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气流流速逐渐减慢,同时分布更加均匀,同而消除各个气道到载体表面后的分布均匀性差别。但是这样的结构同时也存在各个气道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发动的功率的问题。同时,铸铁结构的热管理性能不好,在发动机启动阶段,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排气的温度,不利于催化剂的起燃而增加排放。而且,铸铁歧管的重量,也会对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造成影响。所以对于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提高各个气道的独立性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减少发动机启动时的热量损失,减轻重量将是歧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流体性能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至少四根气道,即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及第四气道,其中,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之间及第三气道与第四气道之间无排气重叠,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及第四气道的进口端连接进气法兰,其特征在于:第一气道及第二气道的出口端连一个第一Y形结构,第三气道及第四气道连接一个第二Y形结构,第一Y形结构及第二Y形结构的出口端通过颈缩结构连接在一起,其后通过一个喇叭型结构扩张。
进一步,在所述颈缩结构上设有氧传感器。
所述气道、进气法兰、第一Y形结构、第二Y形结构、颈缩结构、喇叭型结构及氧传感器采用不锈钢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Y型结构,保持了气道的独立,减少了发动机的各个气道的干扰,而且也保证了气流在催化剂表面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了歧管催化器的转化效率。通过采用不锈钢管的结构,这将减少热量的损失,加速催化剂的起燃时间,有助于满足更严格的排放要求。保证了氧传感器能够得到准确的信号,从而反馈正确的信息给发动机管理系统,调节喷油系统减少发动机的初始排放,更利于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四根气道,即第一气道5、第二气道6、第三气道7及第四气道8,其中,第一气道5与第二气道6之间及第三气道7与第四气道8之间无排气重叠,第一气道5、第二气道6、第三气道7及第四气道8的进口端连接进气法兰,第一气道5及第二气道6的出口端连一个第一Y形结构9-1,第三气道7及第四气道8连接一个第二Y形结构9-2,第一Y形结构9-1及第二Y形结构9-2的出口端通过颈缩结构12连接在一起,其后通过一个喇叭型结构11扩张,在颈缩结构12上设有氧传感器10。气道、进气法兰、第一Y形结构9-1、第二Y形结构9-2、颈缩结构12、喇叭型结构11及氧传感器10采用不锈钢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Y形结构9-1、第二Y形结构9-2、颈缩结构12和喇叭结构11,避免了第一气道5与第三气道7及第二气道6与第四气道8之间的干扰。同时,通过颈缩结构12与喇叭结构11使得的流体在载体表面的分布更均匀,这就保证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排放效率。
同时,第一气道5与第三气道7及第二气道6与第四气道8分别进入第一Y形结构9-1及第二Y形结构9-2,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持气道的长度一致,同时也避免各个气道之间的干扰。
氧传感器10布置在颈缩结构12位置处,可以有效得监测各个气道的流体成份信息,可以给予发动机管理系统正确的反馈,通过调节发动机喷油结构,减少发动机的原始排放,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最后,Y型结构歧管,气道、进气法兰、第一Y形结构9-1、第二Y形结构9-2、颈缩结构12、喇叭型结构11及氧传感器10采用不锈钢制造,相对于铸铁结构,有效得减轻了本身的质量,从而可以满足未来车辆轻量化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康(上海)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克康(上海)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38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机房低噪音柴油发电机组
- 下一篇:井下复合线缆及其配套的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