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拟天然河道的实验系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12141.4 | 申请日: | 2011-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9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敖鸿毅;刘剑彤;景连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2B1/02 | 分类号: | E02B1/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天然 河道 实验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河道治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天然河道的实验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污染河流的治理备受关注,河流污染一方面破坏景观环境,另一方面河流是湖泊等水体污染物质输入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河流,不但对其本身的治理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为其他淡水水体污染的防治打下基础。
针对污染河流的治理,人们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国专利申请201010228681.9修复微污染水体的模拟河道生物反应装置、中国专利200920067766一种河道综合治理修复系统等。不过目前的研究成果均为较小的模拟装置,其放大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流在治理过程中受其本身条件的影响很大,比如其所处地域气候条件、河流水体理化环境、营养盐状态、流量大小等。针对每条河流自身的特征,研发或者选择相关技术,是有必要的。而这些研发或选择通常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研究才能得以开展。
直接的河流治理工程项目投入非常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在全面的工程项目之前进行小试研究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在小试研究的过程中,所模拟的河流环境(如流量、营养盐含量)要尽量能够合乎其实际特征。这些工作尚有待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加以开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河流治理中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模拟天然河道的实验系统装置,该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拟天然河道的实验系统装置,包括在水位自动控制器开关、水位自动控制器上浮球和水位自动控制器下浮球控制下的水泵,高位蓄水池,多个独立的模拟河道以及管路系统;
所述的水泵将经过过滤头过滤后的水抽吸推送至高位蓄水池,高位蓄水池向模拟河道供水。过滤头可以去除河流水体中的大型渣滓,防止管道堵塞或者损毁水泵。
所述的高位蓄水池自下而上以夯实土层、钢筋混凝土层、砖砌基座为基座,四周修建砖砌水泥池壁。
所述的高位蓄水池的内规格为长3m、宽3m、高2m;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层厚度为0.05m、砖砌基座厚度为0.1m,砖砌水泥池壁的厚度不低于0.1m。
所述的模拟河道为夯实的土质斜坡池壁,包含进水口均匀布水槽和出水口均匀布水槽,模拟河道的底部铺设有河道沉积物。模拟河道18的规格为上底长5m、宽4m,下底长3m、宽2m,深1m;
所述的进水口均匀布水槽和出水口均匀布水槽的内规格均为长4m、宽0.1m、高0.1m,进水口均匀布水槽高于出水口均匀布水槽0.1m。模拟河道底部铺设的河道沉积物可以为拟研究的任何水体沉积物,例如拟研究的河道沉积物、拟研究的湖泊沉积物等,铺设厚度为0.1-0.2m。
所述的管路系统包括连通过滤头、水泵和高位蓄水池的进水管路,与模拟河道的进水口均匀布水槽相通的布水管路,与模拟河道的出水口均匀布水槽相通的出水管路以及各管路交汇相接处的连通器。
所述的进水管路的材质为硬质PVC,其管外径为63-110mm,管壁厚度2.5-3mm;
所述的布水管路的材质为硬质PVC,其管外径为50-90mm,管壁厚度2.5-3mm;
所述的出水管路的材质为硬质PVC,其管外径为50-90mm,管壁厚度2.5-3mm。
所述的水泵为自吸式电力水泵,其功率不低于1.5kw,扬程不低于20m。
所述的高位蓄水池设置于地平线之上,模拟河道设置于地平线之下。
本实用新型的模拟河道数目可以根据用地以及拟开展的模拟研究规模情况灵活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特点使得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便于对比开展。不同的模拟池可以通过调节水闸采用不同的流量以及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从而进行对比研究。
2、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特点使得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了人力投入。调节好各水闸后,通过水位自动控制器控制水泵的开启,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且节省人力。
3、本实用新型装置构建于待治理的河流旁边,针对性强,水泵取水方便,模拟更真实,结果的放大性更好。
4、本实用新型装置还可用于模拟湖泊等相对静止的水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21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河底抗洪管道
- 下一篇:一种用于梁缝的隔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