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堆肥用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1374.2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0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淑娟;江纪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02 | 分类号: | C05F17/02;C05F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张伟杰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肥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堆肥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堆肥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产生量急剧增加,这些废弃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会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导方向,主要的技术途径就是通过对这些废弃物进行生物堆肥处理,杀灭废弃物中的有害病菌,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堆肥是指通过人工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废弃有机物不断降解和稳定,并生产出一种适宜于土地利用的产品的过程。
堆肥过程中好氧微生物分解利用有机质进行自身的生长和繁殖,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堆体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杀灭堆体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卵,实现堆体的无害化,一般认为当堆体温度在55℃条件下保持3d以上或者在50℃以上保持5~7d),就可以杀灭堆料中所含的致病微生物,达到堆肥的卫生学指标,满足堆肥腐熟条件。
在实际堆肥过程中,当环境温度比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会降到零下几十度,在这种环境温度下堆体中微生物活性被抑制,很难发酵,堆体的温度也不能达到要求,不能实现堆肥的无害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在传统的堆肥过程中,当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很难发酵的问题,提供一种堆肥用加热装置,使得堆体无论在何种环境温度的情况下都能顺利启动发酵。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堆肥用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内部中空管路、接头、连接管和恒温槽,内部中空管路设置在装置主体内部,接头置于装置主体上方,且分别与内部中空管路和连接管连接,使内部中空管路和连接管密闭连接,连接管置于恒温槽中,与装置主体内部中空管路形成一个回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置主体两侧为尖扁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为尖扁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部中空管路为U型管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置主体截面为长方形或梯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部中空管路截面为长方形或椭圆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置主体长度为0.5m~5m,装置主体的厚度为3cm~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有效地在低温环境中为堆体提供热量,使堆肥顺利进行;
(2)本实用新型易于拆装,便于清理和维护;
(3)本实用新型成本较低;
(4)本实用新型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类型堆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堆肥用加热装置的实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堆肥用加热装置的侧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堆肥用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堆肥用加热装置的效果图;
图中,1为装置主体,2为内部中空管路,3为接头,4为连接管,5为恒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加热装置主要由装置主体1、内部中空管路2、接头3、连接管4、恒温槽5等构成。
所述装置主体1可采用铝材料;装置主体1截面可以为长方形,装置主体1的下端为尖扁型,两侧边缘可为尖的,以便于插入堆体中。装置主体1长度根据堆体的高度来确定,可以为0.5~5m,装置主体的厚度可为3~5cm。。
所述内部中空管路2为U型管,截面可为长方形,宽度略小于装置主体1的厚度,可为2-4cm。
接头3置于装置主体1上方,且分别与内部中空管路2和连接管4连接,使内部中空管路2和连接管4密闭连接
所述连接管4使用材料要求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所述恒温槽5中放置的液体可为水、油或其他液体,其温度可以根据堆肥需要而调节。在堆肥过程中,本加热装置插入堆体中,恒温槽5中的高温液体通过连接管4输送到主体装置1的内部中空管路中为堆体提供能量,使用过后冷却的液体再流回到恒温槽5中,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保证堆体有适合的温度进行发酵。堆体不再需要加热时,加热装置可以从堆体中拔出来,进行清理和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13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保温层的一体化沼气池
- 下一篇:新型煤化工造气循环水污泥资源化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