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11164.3 | 申请日: | 2011-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9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芳兴;刘沛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55/26 | 分类号: | B29C55/26;B29K2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457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拉伸 聚氯乙烯 管材 生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性能聚氯乙烯管材的制备技术,特别是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管材在众多塑料管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具有质量轻、耐酸碱腐蚀、输送流体时阻力小、绝缘性优良、施工迅速容易、使用寿命长、二次加工方便、原材料来源充足、价格便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但相对于PE管材优异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其机械性能的不足仍亟需解决。近年来,国外相继报道了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称为PVC-O管材),这种管材在加工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双轴取向工艺,可以明显增强管材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强度。
双向拉伸聚氯乙烯(PVC-O)管材通常都是采用“离线”加工工艺(两步加工法),把挤出成型和已经冷却的管材厚料胚(PVC-U)通过加热和加压膨胀到要求尺寸来实现取向。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证明双向拉伸聚氯乙烯具有非凡的性能,但是“离线”加工工艺生产速度低,设备投资高,很难推广。
我们通过设备改造和多次试验摸索,开发了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将正常挤出的管材经过烘箱加热和恒温水浴均化到实验温度后让其强行通过拉伸模头进行拉伸,冷却后得到双向拉伸管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该生产设备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可明显提高PVC管材的性能、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包括挤出机、管材口模、定径套、冷却水箱、第一牵引机、加热箱、恒温箱、双向拉伸模头、冷却器和第二牵引机并依次直线定位构成生产线,双向拉伸模头是头部呈圆锥体的柱型体,其中心设有圆孔,在管材口模与双向拉伸模头之间设有定位钢索,定位钢索的一端与管材口模固定,另一端在未拉伸坯管中穿过,然后插入双向拉伸模头的中心圆孔并通过螺栓将双向拉伸模头锁紧固定,拉伸后管材通过第二牵引机送至切割包装装置。
所述双向拉伸模头的变径比为1∶1.2~1.8。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该设备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降低成本,拉伸模头具有不同型号,只需更换模头即可生产不同拉伸比的产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的流程图。。
图2是双向拉伸模头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挤出机;2.管材口模;3.定径套;4.冷却水箱;5.第一牵引机;6.加热箱;7.保温箱;8.双向拉伸模头;9.冷却器;10.第二牵引机;11.定位钢索;12.未拉伸坯管;13.拉伸后管材;14.中心圆孔;1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包括挤出机1、管材口模2、定径套3、冷却水箱4、第一牵引机5、加热箱6、恒温箱7、双向拉伸模头8、冷却器9和第二牵引机10并依次直线定位构成生产线,在管材口模2与双向拉伸模头8之间设有定位钢索11,定位钢索11的一端与管材口模2固定,另一端在未拉伸坯管12中穿过,然后插入双向拉伸模头8的中心圆孔14并通过螺栓15将双向拉伸模头8锁紧固定,拉伸后管材13通过第二牵引机10送至切割包装装置。
该实施例中,挤出机、冷却水箱和第一牵引机为申威达SJZ-55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及其配套装置,第二牵引机为金纬三爪履带牵引机,加热箱、恒温箱和冷却器均为自行研发制造,双向拉伸模头的变径比为1∶1.5。
利用上述双向拉伸聚氯乙烯管材生产设备,PVC管材厚料胚从挤出机的管材口模引出,依次经过定径套、冷却水箱和第一牵引机后穿过加热箱和恒温箱,未拉伸坯管中的定位钢索插入拉伸模头的中心圆孔并通过螺栓将双向拉伸模头锁紧固定,拉伸后管材通过第二牵引机送至切割包装装置。该设备经实际生产显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中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11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