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0374.0 | 申请日: | 201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48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斌;陆扬;李明智;陈熙熙;毛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埃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H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硕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59 | 代理人: | 张玫 |
地址: | 2004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便携式 充电器 | ||
1.一种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它包括智能控制单元、电源端插头、电缆、汽车端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单元由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相关外围电路;
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引导电路的实现、外围电路的管理、各部件状态的监测以及控制指令的发出;
所述外围电路包括:
整流滤波电路,用于为整个智能控制单元提供适合的电源;
继电器驱动电路,通过控制继电器吸合来实现是否将电源端插头连接到汽车端充电插头;
继电器吸合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继电器是否吸合上,将检测结果传给中央控制模块;
脉冲信号输出电路,用于将中央控制模块发出的方波信号经变换输出为连接到电动汽车CP端子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电路进一步包括:
漏电保护电路,用于检测电气外壳是否和火线由意外直接连通导致与地之间产生一定电位差;
电流检测电路,用于判断充电时是否过流,以及确定充电是否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中,将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中单片机或芯片的一个I/O端口连接到该电路的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将该电路熔断器和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连接到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CP输出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中,将电源端插头侧输入的三相交流电中的火线和零线分别各串联一个熔断器,然后之间再并联一个稳压电容,连接到继电器的二个常闭触点,此外该火线还连接到继电器一个吸合线圈的引脚,所述继电器吸合线圈的另一个引脚连接到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所述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与所述的零线相连接,其控制极连接到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一端接﹢5V电平,另一端与中央控制模块中单片机或芯片的I/0端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吸合检测电路中,继电器的二个常开触点连接到交流光电耦合器的二个输入端;所述交流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连接到中央控制模块中单片机或芯片的一个外部中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中,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中串联了熔断器的火线和零线分别连接到变压器的一次侧,所述变压器的二次侧连接到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将整流好的信号连接到模拟滤波电路中,然后再通过二个稳压器将输出的电压稳定为+12V和-12V,在+12V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个稳压器,将其电压输出稳定在+5V。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中,所述汽车端充电插头的连接确认CC端通过电阻分压连接至单片机或芯片的ADC模拟采样端口;其中单片机或芯片的四个I/O端口连接至四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用以各种状况及故障类型的显示;单片机或芯片将所述的继电器吸合检测电路、漏电保护电路、电流检测电路的信号以一定的采样频率采集;做逻辑处理判断后输出给继电器驱动电路、脉冲信号输出电路,用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电路中,将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共同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形铁芯;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输出端连接一个运算放大器;将输出的电压值放大到中央控制模块中单片机或芯片能读取的适合大小;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单片机或芯片的ADC采样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便携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中,将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中的火线穿过电流互感器;该互感器的二次侧连接一个运算放大器;将输出的电压值放大到中央控制模块中单片机或芯片能读取的适合大小;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单片机或芯片的ADC采样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埃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埃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037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