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件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08053.7 | 申请日: | 2011-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星;肖必建;周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5/18 | 分类号: | E04C5/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保护层 厚度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构件。
[背景技术]
结构计算中,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的。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为简化计算,一般只考虑混凝土承受压应力,而拉应力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如果钢筋位置放置错误或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轻则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重则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但受拉筋也不是越靠近外侧越好。因为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特别是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更容易氧化。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混凝土形成钝化保护膜,不与外界大气接触,相对比较安全,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外露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钢筋外面的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断面减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鉴于以上原因,设计及施工规范中对钢筋保护层的要求十分严格。施工规范规定,基础柱钢筋的最小厚度为40mm;上部柱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为30-35mm;对于地下工程迎水面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50mm。特殊结构砼的保护层高达100mm左右。
传统竖向结构砼的钢筋保护层的施工方法一般有以下2种:
1.模板安装前,受力钢筋外侧按一定间距用铁丝固定预制砼保护块(厚度 按设计或规范要求)。
2.模板安装前,受力钢筋外侧按一定间距悬挂成品塑料保护卡。
传统施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
1.由于砼保护块加工周期长,强度难以保证,一旦砼强度达不到要求,支模时容易造成预制块破碎,不能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而且铁丝固定容易松动并因移动导致厚度控制不准确。
2.成品塑料保护卡的强度和刚度较差,市场货源大部分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同样不能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件,包括撑铁,撑铁是两端相互平行,中间用斜向件将两端连接的一体构件;两端的平行间距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相适配。
上述的撑铁用钢筋制成。
使用时将撑铁与水平钢筋焊接,多个撑铁均匀分布在结构外侧水平钢筋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便于定位,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撑铁,101-头端,102-尾端,103-斜向件,2-水平钢筋箍,3-模板,H-平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了一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件,就是撑铁1,撑铁1是用一根短的圆形钢筋,中间折成两个弯度而制成的一体构件。其中,撑铁1的头端101与尾端102相互平行,中间部分折弯成为斜向件103将两端连接为一体。制作时,要求两端的平行间距H等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如图3所示,安装时,将撑铁1焊接在水平钢筋箍上,并且在结构外侧的水平钢筋箍2的表面分布有多个撑铁1。焊接时将撑铁一端与水平钢筋箍并行,以保证撑铁另一端与水平钢筋箍平行。模板3安装时将贴靠在撑铁1上,浇注混凝土后即形成了一层厚度与撑铁高度相等的混凝土保护层。这样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本实施例可以利用建筑工地大量的短钢筋下脚料制作,有利于节约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80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加热的行李仓门粘接装置
- 下一篇:筒体封头开坡口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