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组合测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7272.3 | 申请日: | 201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4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尚海松;詹显军;伍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7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工程 变形 监测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变形监测装置,特别是一种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组合测点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是隧道动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用于矿山、铁路、公路、水利等隧道领域。随着高速铁路及高路公路的大量的建设,隧道工程也日益增多,隧道作为隐蔽性工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隧道监测能为隧道的施工安全及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人们试图采取各种监测方法对隧道的变形进行测试。
目前主要运用于隧道监测的方法有各种收敛计、及精密水准仪配合挂尺测试隧道的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以及用全站仪和贴反射棱镜进行位移监测等。前一种方法测试精度高,测点易埋设,且成本低,但缺点是在隧道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中,从开挖至核心土除去期间是不能测试隧道变形的位移,只有在核心土开挖后才能进行测试,测试数据不全面。后者需要贴反射棱镜,测点埋设不方便,在施工过程中反射棱镜易被喷射混凝土等灰尘污染,测试精度不高,且易损坏,成本也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隧道工程变形监测测点装置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组合测点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组合测点装置,包括监测预埋件、收敛测点预埋件、旋转挂杆、挂式棱镜;监测预埋件设有膨胀螺栓与吊钩固定连接;收敛测点预埋件设有收敛测点装置与支撑杆及收敛测点挂钩固定连接;旋转挂杆上部设有挂钩通过轴套连接旋转筒,旋转筒内设有弹簧,旋转筒下部固定有伸缩杆,旋转筒侧边设有弹簧片;挂式棱镜设有棱镜通过轴套连接棱镜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隧道开挖预留核心土时,采用全站仪配合棱镜进行隧道变形的测试。首先将监测预埋件埋设在隧道拱部,将收敛测点预埋件埋设在隧道左右边墙,然后将挂式棱镜挂在监测预埋件的吊钩上,及收敛测点预埋件的收敛测点挂钩上,采用全站仪测试隧道的变形。
当隧道开挖完核心土及进行下半部的开挖时,隧道净空高度逐渐变高,且隧道变形逐渐趋于稳定,变形速率逐渐减小甚至低于1mm,在监测预埋件上不使用挂式棱镜,在原预埋件上采用旋转挂杆及挂尺配合精密水准仪测试隧道拱部沉降,采用精度较高的收敛计(测试精度可达0.1mm)在收敛测点预埋件旁的收敛测点进行收敛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隧道监测组合式测点装置能不间断对隧道施工的整过过程的变形进行测试,且精度比采用传统的设置固定膜片采用全站仪测试精度大大提高,成本也大大降低,弥补采用精密水准仪及挂尺测试隧道拱顶下沉及收敛计测试水平收敛的不足。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易于操作、拆卸方便,大大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监测预埋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敛测点预埋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挂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挂式棱镜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及编号:
1-监测预埋件;1.1-膨胀螺栓;1.2-吊钩;2-收敛测点预埋件;
2.1-支撑杆;2.2-收敛测点挂钩;2.3-收敛测点装置;3-旋转挂杆;
3.1-挂钩;3.2-旋转筒;3.3-弹簧;3.4-伸缩杆;3.5-弹簧片;
4-挂式棱镜;4.1-棱镜;4.2-棱镜挂钩;5-挂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组合测点装置,包括监测预埋件1、收敛测点预埋件2、旋转挂杆3、挂式棱镜4;监测预埋件1设有膨胀螺栓1.1与吊钩1.2固定连接;
收敛测点预埋件2设有收敛测点装置2.3与支撑杆2.1及收敛测点挂钩2.2固定连接;旋转挂杆3上部设有挂钩3.1通过轴套连接旋转筒3.2,旋转筒3.2内设有弹簧3.3,旋转筒3.2下部固定有伸缩杆3.4,旋转筒3.2侧边设有弹簧片3.5;挂式棱镜4设有棱镜4.1通过轴套连接棱镜挂钩4.2。
吊钩1.2、收敛测点挂钩2.2、挂钩3.1和棱镜挂钩4.2的张开角为45°。
实施过程
元件的预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7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自锁式紧凑型太阳光线跟踪机构
- 下一篇:无线汽车预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