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4334.5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9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罗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3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套囊 中心 静脉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上预防神经外科坐位手术空气栓塞的医疗器械,具体地指一种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神经外科坐位手术患者由于术前禁食禁饮、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麻醉药物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中心静脉压偏低。改为坐位后头顶部静脉压进一步降低,甚至变为负压,使得空气易于通过颅内破裂的静脉窦进入循环,导致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目前对空气栓塞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上主要采取一些监测手段尽早发现空气栓塞并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其中,最常用的监测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但其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空气进入肺动脉影响气体交换时PETCO2才会下降,而气体一旦进入肺动脉就难以排出,尤其是短期内进入大量空气,即使发现PETCO2下降并及时处理,仍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经食道超声(TEE)是临床上公认的监测空气栓塞的金标准,但是其操作要求高、费用高、难以普及,且应用于神经外科会影响患者头部的空间,不利于手术操作。另一方面,临床上常用的几种处理空气栓塞的方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增加输液量可以提高中心静脉压,从而增加头顶部静脉压,减少空气栓塞的发生,但容易造成术后脑水肿;从中心静脉抽气是及时抢救的首选方法,但抽气的同时中心静脉压也会下降,导致头顶部静脉压力随之下降,空气更易于进入颅内破损的静脉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改变体位可以防止肺栓塞,但坐位手术患者有头架固定,难以及时实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研制一种易于操作、可控性好、不需增加患者额外痛苦以及经济负担的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实现空气栓塞从早治到防治、从对症到对因的飞跃,进而大幅提高坐位手术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一根可插入患者中心静脉的导管体,所述导管体的头部外壁面上从端部向内依次设置有抽吸开口、充液开口和测压开口,所述充液开口的外周包裹有充液套囊。所述导管体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相互独立的抽吸管腔、充液管腔和测压管腔,所述抽吸管腔、充液管腔和测压管腔的前端分别与抽吸开口、充液开口和测压开口相连,所述抽吸管腔、充液管腔和测压管腔的后端分别与抽吸管、套囊充液管和测压管的一端相连,所述抽吸管、套囊充液管和测压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管接头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抽吸管腔、充液管腔和测压管腔的后端通过固定连接座分别与抽吸管、套囊充液管和测压管的一端相连。这样,其连接牢靠,定位方便,工作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
再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体的管身外壁面上设置有刻度标志。这样,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导管体的插入深度,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更进一步地,所述抽吸管和测压管的管身上设置有蝴蝶夹,所述套囊充液管的管接头组件处设置有控制阀。这样,可以方便地控制抽吸管和测压管的通断、以及套囊的充盈度,以适应对症治疗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调节所设计充液套囊的充盈度,可不同程度地减小中心静脉的半径、增加中心静脉压,从而不同程度地增加头顶部静脉压,防止空气从破裂的静脉窦进入循环,达到预防空气栓塞发生的目的。另外,还可通过抽吸开口抽吸患者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内的气体,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设计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与临床上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步骤相同,不需增加患者额外痛苦和经济负担。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患者中心静脉压调整套囊的充盈度以及液体的入量,可控性好。特别是实现了空气栓塞从早治到防治、从对症到对因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坐位手术的安全性,为其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带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管前段的水平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导管前段的垂直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导管中段的A-A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43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叶滤机滤布的快速安装固定装置
- 下一篇:果汁杀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