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线的转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4203.7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9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卜安涛;苏学伟;林惠帆;王攀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捷士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08 | 分类号: | H01P5/08;H01Q1/00;H01Q13/08;H01Q1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242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电缆 空气 微带 转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线的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基站天线技术的日新月异,空气微带技术,由于结构一致性好,天线增益损耗小,成本低,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基站天线的设计当中。同时随着移动通信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基站天线的各项技术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天线的三阶互调逐渐成为了天线设计中的难点之一。空气微带天线设计中,信号的输入可通过连接器直接与空气微带线相连进行馈电,或者通过带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组件输入信号,以上两种转接方式成本高,结构比较复杂。
其中,如果采用带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组件与微带线馈电的方式,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线转接时,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直接与空气微带线连接,外导体通过接地块与反射板固定进行接地短路。存在两个问题:(1)因为在转接点的电流是最大的,接地块与反射板之间的接触处极易产生三阶交调,从而导致整个天线的交调通过率不高;(2)内导体与微带焊接,需要微带线可焊接,对于铝制微带线则需要电镀。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交调指标好的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的转接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线的转接装置,包括反射板、空气微带线、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和同轴电缆,所述空气微带线和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通过绝缘介质垫固定在所述反射板上,与所述反射板不直接接触;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反射板不直接接触,而是连接在所述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上,达到短路和扼流的目的;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所述空气微带线耦合连接。
上述耦合连接方式,比较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空气微带线上固定有一个可导电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空气微带线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连接在所述连接片上。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空气微带线不直接接触,因而信号不再是直接传输,而是通过耦合进行传输。
上述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为L型。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连接在一段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上,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理论上等同于对外导体短路,此微带开路线既调整了驻波,又起到了抑制外导体电流作用;2、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空气微带线不直接焊接或接触,而是通过耦合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大大减少了由于转接方式引起的三阶互调,可明显提高天线的交调通过率;3、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连接片焊接,连接片与空气微带线之间设置绝缘介质,达到以耦合的方式传输信号的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空气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中L型微带开路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同轴电缆与空气微带线的转接装置,包括反射板1、空气微带线2、L型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4和同轴电缆6,所述空气微带线2和L型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4均通过绝缘介质垫7固定在所述反射板1上,不与反射板1直接接触;所述同轴电缆6的外导体6-2焊接在所述L型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4上;所述空气微带线2上通过塑料螺钉8固定有一个可导电的连接片3,所述连接片3与所述空气微带线2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设置有绝缘介质5,该绝缘介质5可以是不导电的介质薄膜,也可是对空气微带线做不导电氧化处理;所述同轴电缆6的内导体6-1连接在所述连接片3上,通过连接片3与所述空气微带线2耦合连接。
所述空气微带线2采用1.5mm厚的铝板冲压加工而成。
所述连接片3用1mm厚的铜片冲压加工而成,表面经过除杂质和镀锡处理。
所述L型1/4波长的微带开路线4用1mm厚的铜片冲压加工而成,表面经过除杂质和镀锡处理。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捷士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捷士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42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多个SIM卡的智能用户界面
- 下一篇:设备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