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04032.8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97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锋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地址: | 062455 河北省沧***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固定 式抽油杆 扶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石油行业有杆泵采油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有杆泵采油是在已钻好的油井下入油管,在油管下部一个位置连接抽油泵的工作筒,在油管内腔下入抽油杆,在抽油杆的末端连接抽油泵柱塞,油管是一根一根用螺纹连接起来,抽油杆也是一根一根用螺纹连接起来。抽油杆的首端与地面的动力设备相连,通过地面动力设备的运动,带动抽油杆上下的往复运动,井下抽油杆另一端连接的柱塞运动,通过柱塞上的游动凡尔和固定在泵筒上的固定凡尔有规律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抽油泵的周期吸油和排油过程,从而将油从井下抽到地面。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由于井轨的弯曲、抽油杆杆柱组合的不合理造成的首末两端速度差、抽油杆和油管在工作过程中的颤动等生产因素造成抽油杆不能始终工作在油管中心,使抽油杆和油管发生表面摩擦,就是行业中常说的偏磨现象。这一生产问题,严重影响采油行业成本,使大量的生产井因为偏磨造成油管和抽油杆磨坏。
目前解决抽油杆在工作过程中与油管的偏磨方法主要有:在抽油杆上安装或浇注尼龙扶正块、安装滚轮接箍、更换耐磨的抽油杆接箍等等,这几种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抽油杆和油管之间的偏磨程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抽油杆和油管在工作过程中的偏磨,油管和抽油杆之间的磨擦依然存在,依然会产生大量的被磨坏的油管和抽油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具可以解决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磨擦,延长油井的工作寿命及维护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其中包括中心杆、上、下接头、扶正轴承及外筒,所述中心杆为空心杆,所述中心杆上设有若干个导流孔,所述中心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抽油杆螺接的直螺纹孔,所述扶正轴承为柱形,所述扶正轴承的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轴向导流槽,所述扶正轴承的两端面分别设有若干个与各所述轴向导流槽相通的径向导流槽,所述扶正轴承安装于所述中心杆上,所述外筒安装于扶正轴承的外表面,所述上、下接头套置于中心杆上并分别位于扶正轴承的两端,所述上接头的上端、下接头的下端分别设有油管螺纹公扣和油管螺纹母扣,所述上、下接头的内腔直径大于中心杆的直径,所述上、下接头分别与外筒的上、下端连接,所述外筒与上、下接头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其中表面带有若干个导流孔的空心中心杆可以由实心杆替代。
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其中所述上接头的下端与下接头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外筒的两端通过直螺纹连接且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其中所述扶正轴承由耐磨材料制成,所述中心杆的表面光洁度小于等于0.4,所述扶正轴承与中心杆的接触表面的光洁度小于等于0.4且该接触表面镶嵌水性石墨。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的中心杆与抽油杆连接成一体,上、下接头、外筒与油管连接成一整体,由于扶正轴承和油管同心,而中心杆位于扶正轴承的轴心,中心杆两端均连接抽油杆,因此抽油杆始终在沿油管轴心线上下运动,从而控制抽油杆在运动过程中处在油管中心,使抽油杆与油管之间不会发生磨擦,这样就延长了油井的工作寿命及维护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油井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的扶正轴承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的扶正轴承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内置固定式抽油杆扶正器,包括中心杆1、上接头2、下接头3、扶正轴承4及外筒5。
中心杆1为空心杆,中心杆1的外表面光洁度小于等于0.4,中心杆1上设有若干个导流孔11,中心杆1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与抽油杆便于连接的直螺纹孔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锋,未经李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40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光电智能转换控制器
- 下一篇:联体管状曝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