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氯化橡胶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03749.0 | 申请日: | 201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6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良;陈子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万泰兴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C19/14 | 分类号: | C08C19/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 橡胶 生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氯化橡胶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氯化橡胶是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经氯化改性后得到的橡胶衍生产品,是橡胶领域中第一个工业化的橡胶衍生物,根据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资料,在为期30年的工业应用中,没有发生过一起因与氯化橡胶接触而引起的中毒事件。氯化橡胶相对密度为1.596,其吸水率为0.1到0.3,热稳定温度为130℃,可溶于芳香烃、酯类、酮类、醚类、动植物油及氯化烃溶液中,但不溶于脂肪烃、醇类和水。工业用氯化橡胶一般呈白色或乳黄色粉末状、片状或纤维状,氯质量分数在62~65之间,具有较好的耐热性。目前生产氯化橡胶如采用固相法即把天然橡胶与硫酸钠磨碎混合为均匀粉末,在压力反应器内通入氯气进行氯化;氯化反应物经水洗除盐,干燥后可得到氯质量分数为60~62%的粉末状氯化橡胶;又如采用乳液法即把天然橡胶与氯气加压分散于次氯酸钠溶液中,配成70%的乳液,通氯4小时后冷却加入20%氢氧化钠溶液(含氯6%),得到悬浮液;此时固体物氯质量分数为54~56%;再通氯2~3小时后,涤、过滤、干燥,即得氯质量分数为62~65%的氯化橡胶。但固相法由于无法解决散热问题,造成产品的热稳定性差、色泽深,故规仅限于500L釜以下,工业意义不大而乳液法反工艺流程长,且为非均相体系反应,存在内外氯不均匀的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采用溶剂交换技术生产氯化橡胶的氯化橡胶生产装置。
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氯化橡胶生产装置,包括聚合反应釜、过滤器、喷雾干燥塔、溶剂回收塔、气提干燥塔、旋风分离器、布袋除尘器及储料仓,所述聚合反应釜经过滤器与喷雾干燥塔进料口相连接,所述喷雾干燥塔出料口与第一旋风分离器进料口相连接,该第一旋风分离器出料口连接于气提干燥塔输入口,该第一旋风分离器排气口与溶剂回收塔输入口相连接,所述溶剂回收塔输出口连接喷雾干燥塔进料口,所述气提干燥塔输出口连接于第二旋风分离器进料口,该第二旋风分离器排气口连接于布袋除尘器,该第二旋风分离器出料口与储料仓相连接,所述布袋除尘器排气口与溶剂回收塔输入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提干燥塔还连接蒸汽加热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加热器连接一鼓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布袋除尘器排气口与溶剂回收塔输入口之间还连接一排气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风分离器与气提干燥塔之间设有一料仓。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水相法氯化技术生产氯化橡胶,可制得氯质量分数大于65的氯化橡胶,此产品完全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可广泛应用于防腐油漆、涂料,耐酸碱等广大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氯化橡胶生产装置,包括聚合反应釜1、过滤器2、喷雾干燥塔3、第一旋风分离器4、溶剂回收塔5、料仓6、气提干燥塔7、第二旋风分离器8、布袋除尘器9、排气扇10、储料仓11、蒸汽加热器12及鼓风机13,所述聚合反应釜1经过滤器2与喷雾干燥塔3进料口相连接,所述喷雾干燥塔3出料口与第一旋风分离器4进料口相连接,该第一旋风分离器4出料口连接于料仓6进料口,料仓6出料口与气提干燥塔7输入口相连接,该第一旋风分离器4排气口与溶剂回收塔5输入口相连接,所述溶剂回收塔5输出口连接喷雾干燥塔3进料口,所述气提干燥塔7输出口连接于第二旋风分离器8进料口,所述气提干燥塔7与蒸汽加热器12相连接,该蒸汽加热器12还连接一鼓风机13,所述第二旋风分离器8排气口连接于布袋除尘器9,该第二旋风分离器8出料口与储料仓11相连接,所述布袋除尘器9排气口与排气扇10相连,该排气扇10与溶剂回收塔5输入口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万泰兴化工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万泰兴化工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37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