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00849.8 | 申请日: | 2011-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1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纪永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锲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05 | 分类号: | H01R13/405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尤其指一种通用序列总线3.0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许多装置及接口能够顺利连接,各种形式的连接器被广泛使用在许多电子相关商品,例如笔记型计算机、主机板以及各种适配卡等。其中,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因具备数据传输快速、随插即用等的优点,遂成为许多电子相关商品最广泛应用的连接器之一。近来,业界更推出新一代的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3.0的规格标准,相较于旧有的标准,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3.0新增了五个端子,故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以及供电能力。
请参阅图1,图1为公知技术的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2.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般市面应用于随身碟的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内的USB2.0端子组的制造方式,是利用传统的印刷技术将前述的USB2.0端子组印刷于一电路板上,即四只端子是直接印刷于电路板上的一体结构。因此,为了因应现况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的USB3.0端子组为弹性臂结构设计的特性,无法像USB2.0端子组使用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制作形成于电路板上。故如何将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3.0新增的端子组的弹臂部设计,结合于单颗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上,后续使用端再前述制作完成的连接器购得而焊接于电路板上的一种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的结构设计,成为创作人欲克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包含有:
一绝缘基座,具有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复数个弹臂容置槽以及复数个容置空间,复数个容置空间形成于该下表面上,每一该复数弹臂容置槽相连于复数个容置空间的其中之一,每一该复数容置空间两侧形成有至少一预熔凸块;
复数个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基座中,每一该复数第一端子的部份露出于该上表面;以及
复数个第二端子分别包含有:
一金属接触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以及
一焊接部,连接于该金属接触部的一端,该焊接部与该至少一预熔凸块共同以热融的方式包覆固定该第二端子于该绝缘基座的该下表面上。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焊接部包含有:
一热融固定部,设置于该绝缘基座相对于该容置空间的一侧的位置上,该热融固定部与该至少一预熔凸块共同以热融的方式包覆固定该焊接部于该绝缘基座的该侧的位置上;以及
一焊接焬脚,自该热融固定部朝远离该下表面的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一该复数第一端子分别包含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突出该下表面,且该突出部与该焊接焬脚交错排列。
所述的连接器,包含有一芯片,该突出部与该焊接焬脚分别以焊接(soldering)的方式耦接于该芯片。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复数个第一端子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与该绝缘基座一体成型。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一该复数第二端子另包含有一弹臂部,连接于该金属接触部的另一端,且该弹臂部突出于该上表面上。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复数个弹臂容置槽形成于该绝缘基座上,每一该复数弹臂容置槽对应于该复数个第二端子的该弹臂部的其中之一,且该弹臂部穿过该对应的弹臂容置槽而突出该上表面。
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复数个第一端子包含有四个第一端子,且该复数个第二端子包含有五个第二端子。
所述的连接器,为一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
所述的连接器,包含有一壳体,该绝缘基座设置于该壳体中,且该上表面露出于该壳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第二端子分别设置于绝缘基座的容置空间中,再以热融的方式将一预熔凸块移除达包覆固定该些复数第二端子于绝缘基座的下表面,进而达改善公知随身碟连接器结构如图1利用印刷技术将该些复数第一端子印刷于芯片上的主要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技术的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2.0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绝缘基座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的部份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复数个第一端子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设置于芯片上的组合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壳体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锲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锲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08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