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功率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轨压增强泵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8688.3 | 申请日: | 201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龙;欧阳光耀;安士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龙;欧阳光耀;安士杰 |
主分类号: | F02M59/10 | 分类号: | F02M5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27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功率 柴油机 高压 系统 增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功率柴油机增压式高压共轨系统的关键部件——轨压增强泵。对实现大功率柴油机超高压喷射,灵活调节喷油率形状,从而优化缸内燃烧和降低有害物排放等都极为重要。
背景技术 目前,Bosch公司正在研究的N4型车用共轨式喷油系统将增压装置集成到电控喷油器体中,虽可实现超高压燃油喷射及喷油率形状可调。但这种结构形式需要重新设计油路和电路线路都很复杂的电控喷油器。
国内虽有过双压共轨系统报道,但其增压泵在原理上采用两位两通电磁阀控制,并使用节流孔的方式实现向控制室补油复位,存在一下不足:一是控制耗油量大;二是实际增压比受到电磁阀流通能力和节流孔大小的限制;三是增压压力喷射的后期喷射压力会有所降低;四是增压泵增压室和电控喷油器压力室燃油在增压结束后存在振荡现象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常规采用两位两通型电磁阀控制原理的增压泵在技术上存在的缺陷,以及避免重新设计电控喷油器,尽量使用原有的高压共轨系统。本发明采用两位三通电磁阀控制,其油压放大效率高,控制耗油小,没有增压压力振荡现象,且能通过改变控制时序(与电控喷油器的匹配)来灵活调节喷油率形状,准确可靠的实现靴形、斜坡和矩形喷油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轨压增强泵设置在共轨管与电控喷油器之间,独立于电控喷油器之外,从而避免了重新设计电控喷油器。使用两位三通电磁阀控制原理实现轨压增强,从而尽可能的降低轨压增强泵的控制耗油、提高其液压响应、在活塞截面比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其增压比和改善喷油规律形状的调控性能并消除增压压力的振荡现象。本发明的供油油路设计为单进-单出的串并联双压(基压和高压)油路,通过电控转换开关来控制其转换。在柴油机低负荷时,基压燃油可通过单向阀经增压活塞中心通道供给电控喷油器。柴油机高负荷运行所需的超高压燃油是在基压油路中串联一个增压装置经过二次加压而获得的,增压装置由一个阶梯形增压活塞及基压室、控制室、增压室组成,其增压比由增压活塞两端的面积比来决定。
单向阀与增压活塞集成,单向阀阀球的运动导向通道加工成梅花形,改善基压油路流通性能;电磁阀为两位三通型,外阀套由衔铁带动在内阀芯I与内阀芯II之间运动,外阀套为回转体以提高加工精度,内阀芯为自由体以解决同心度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两位三通电磁阀控制原理提高了增压效果,实现了超高压喷 射,同时降低了泵的控制耗油和消除了增压压力振荡现象,并可通过调整其与电控喷油器的相对开启时间来可靠实现靴形、斜坡和矩形喷油率。不需重新设计电控喷油器,不改变原有高压共轨系统,易于装机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是高压共轨柴油机轨压增强泵的结构图;
图中,1.基压油入口(接高压共轨管),2.外阀套,3.气隙调整垫片,4.衔铁,5.内阀芯1,6.电磁铁,7.阀芯垫片1,8.电磁阀弹簧,9.电磁铁压盖,10.球形单向阀,11.钢球,12.单向阀弹簧,13.增压活塞,14.活塞体,15.复位弹簧,16.压力传感器接口,17.增压室,18.堵头,19.中心油道,20.控制室,21.控制室进、出油油道,22.梅花型油道,23.基压室,24.电磁阀体,25.垫片2,26.内阀芯2,27.出油接口,28.环形油槽。
图2所示是外阀套的结构图;
图3所示是内阀芯I的结构图;
图4所示是内阀芯II的结构图;
图5所示是活塞体的结构图;
图6所示是电磁阀体的结构图;
图7所示是活塞的结构图;
图8所示是单向阀的结构图;
图9所示是增压式高压共轨系统示意图。
图中,29.共轨管,30.高压油泵,31.输油泵,32.滤清器,33.燃油箱,34.大功率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轨压增强泵,35.电控喷油器,36.回油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柴油机低负荷时使用基压喷射,共轨管(29)内基压燃油通过球形单向阀(10)、中心油道(19)向电控喷油器(35)供油,电控喷油器的启喷与关闭受喷油器电磁阀开关信号控制,基压压力可调(原理同高压共轨系统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龙;欧阳光耀;安士杰,未经陈海龙;欧阳光耀;安士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86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撤回电能表批量检测方法与装置
- 下一篇:机床尾架的液压复合油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