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7941.3 | 申请日: | 201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7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东;付焕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卫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数码 全息 防伪 标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标识,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变数码防伪标识。
背景技术
延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彩虹全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光学性质在图像显示方面呈现出不同于普通照相及普通印刷的特殊视觉效果,广泛用于防伪及包装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数码防伪领域,目前使可变数码呈现全息效果的技术复杂,国内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明的上基层、连接层和下基层,在上基层和连接层之间设置可变数码层,可变数码层是全息光栅层或非全息着色光栅层,数据系统随机产生的可变数码穿透可变数码层嵌设在可变数码层上,在上基层的上面设置有能遮盖住可变数码的可刮遮盖层。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在连接层的上面或者下面设置有全息光栅层。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在可变数码层下设透明不干胶层。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在全息光栅层的上面或者下面离型层。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所述可刮遮盖层是刮字油墨层、刮字铅墨层、全息成像层或者镀铝层中的任一种。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所述上基层为PE、PET、PVC、PE、POPP的任一种或者至少任两种复合膜。
上述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连接层是的透明高分子化学涂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正常情况下,全息可变数码被可刮遮盖层遮盖,是不显现的,当可刮遮盖层被刮开后,全息可变数码才会显现出来,用户可以通过刮开可刮遮盖层来确认其真伪。本实用新型成本低,易操作,无污染,且数码信息不可去除,可实现流水号标识,使标签、印刷品及物品包装上的可变码呈现全息效果,并达到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A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B-B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C-C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刮开可变数码全息防伪标识,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明的上基层2、连接层5和下基层7,在上基层2和连接层5之间设置可变数码层3,可变数码层3是全息光栅层,数据系统随机产生的可变数码8穿透可变数码层嵌设在可变数码层3上,在上基层2的上面设置有能遮盖住可变数码的可刮遮盖层1。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连接层5的上面设置全息光栅层6,全息光栅层包括铝、介质、卤化银、光致聚合物等具有微观光栅结构的信息层。
如图5或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连接层5下面设置有全息光栅层6。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可变数码层3下设透明不干胶层4。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全息光栅层6的上面设置有离型层9,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全息光栅层6的下面设离型层9。这样如果有不法分子想揭开取得可变数码信息,由于离型层的存在,离型层与上层和下层的粘着力不同,这样整个数码全息防伪标识就被破坏,不可复原,起到防揭启的目的,这样的结构即能有效取得标识信息,又能起到防伪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可变数码层3还可以是非全息着色光栅层。
本实用新型的可刮遮盖层是可分为全息的、非全息的,油墨的或非油墨的,均能达到遮盖可变数码信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基层和下基层均为PE,还可以是PET、PVC、PE、POPP的任一种或者至少任两种复合膜。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层是的透明高分子化学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卫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卫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79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