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束调整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7695.1 | 申请日: | 201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3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磊;邓云海;李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7/00 | 分类号: | B62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整 装置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前束调整装置及包含所述前束调整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工程机械车辆,在出厂之前,都需要对车辆前束进行出厂检测和调整,以确保车辆处于正确的技术规范状态,符合使用要求。
目前前束的调整方法,需要通过卷尺或者其他测量工具对车辆前束进行测量标定,然后利用管钳、扳手等工具,通过旋转横拉杆相应角度来调整前束值,在旋转横拉杆时,由于人为旋转的不可控因素,从而使操作会存在一定的角度误差,造成前束实际调整值与理想值之间存在偏差。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前束调整方法需要通过反复旋转横拉杆来调整车辆前束,其调整过程缓慢、效率低、并且调整结果不够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束调整装置及车辆,在对车辆前束进行调整时能够减少实际调整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偏差,并且提高了前束调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束调整装置,用于车辆前束的调整,包括:
可设置于车辆横拉杆接头上的第一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一可伸缩的突起物;
可设置于车辆横拉杆杆体上的第二卡箍,所述第二卡箍上靠近所述突起物一侧的一个表面上配合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容纳所述突起物的凹坑。
优选的,所述可伸缩的突起物为设置有弹簧的钢球,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卡箍中心轴平行的通道,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通道内,所述弹簧靠近所述第二卡箍的一端连接所述钢球,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有可调整所述弹簧预紧力的锁紧螺母。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箍上靠近所述突起物一侧的一个表面上每隔预设角度设置一个所述凹坑。
优选的,所述预设角度为30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箍为开口形式,可通过抱箍拧紧设置在所述横拉杆接头上,所述第二卡箍为开口形式,可通过卡箍固接设置在所述横拉杆杆体上。
一种前束调整装置,用于车辆前束的调整,包括:
可设置于车辆横拉杆杆体上的第一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一可伸缩的突起物;
可设置于车辆横拉杆接头上的第二卡箍,所述第二卡箍上靠近所述突起物一侧的一个表面上配合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容纳所述突起物的凹坑。
优选的,所述可伸缩的突起物为设置有弹簧的钢球,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卡箍中心轴平行的通道,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通道内,所述弹簧靠近所述第二卡箍的一端连接所述钢球,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有可调整所述弹簧预紧力的锁紧螺母。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箍上靠近所述突起物一侧的一个表面上每隔预设角度设置一个所述凹坑。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箍为开口形式,可通过抱箍拧紧设置在所述横拉杆杆体上,所述第二卡箍为开口形式,可通过卡箍固接设置在所述横拉杆接头上。
一种车辆,包括横拉杆杆体和横拉杆接头,所述车辆还包括以上所述的前束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卡箍上的突起物和凹坑的配合,在对车辆进行前束调整时能够发出响声,根据发出响声的次数即可精确的调整车辆前束,从而在对车辆前束进行调整时能够减少实际调整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偏差,并且提高了前束调整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前束调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前束调整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卡箍中凹坑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开口形式的卡箍(第一卡箍、第二卡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前束调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前束调整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7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少落尘的真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
- 下一篇:离子源和质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