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袋用接口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7666.5 | 申请日: | 201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0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阳波;刘振;霍本洪;唐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4 | 分类号: | A61J1/14;A61J1/1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6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袋用 接口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制药设备领域,特指一种软袋的接口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软袋接口通常有单船型接口、双硬管接口、双软管等,但在现有的软袋接口中,无论哪一种接口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的灌药口与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出药口是相同的(即共用一个口),因此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均需要在药液灌装完后利用加热熔合的方式将接口与接口盖焊合密封。这样存在如下问题:1、在接口与接口盖焊接时容易出现过焊、虚焊、焊偏、烧黑等不合格品,造成药液以及软袋的损耗;2、接口焊接时加热在接口正上方加热,容易有氧化物或其他颗粒脱落到药液中影响产品质量;3、药品生产过程中接口与接口盖需要单独供给,需要两套单独的供给系统,使得软袋生产线结构十分复杂;4、在进行操作时,打开各口管的操作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能够提高灌封成型后的产品质量、简化软袋生产线结构的软袋用接口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袋用接口组件,包括接口主体以及设于接口主体上的出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主体上还设有用来对软袋进行药液灌装的灌药口,所述灌药口处设有灌药口管,所述灌药口管的一端设有热熔密封段;所述出药口处设有出药口管,所述出药口管上设有出药口盖和出药口胶塞,所述出药口盖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出药口易折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出药口易折帽为圆柱形、或圆锥形、或圆台形。
所述接口主体上还设有混药口。
所述灌药口位于混药口与出药口之间。
所述混药口位于灌药口与出药口之间。
所述出药口位于灌药口与混药口之间。
所述混药口处设有混药口管,所述混药口管上设有混药口盖和混药口胶塞,所述混药口盖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混药口易折帽。
所述混药口易折帽为圆柱形、或圆锥形、或圆台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软袋用接口组件,结构简单紧凑,在各口管上增加了易折帽的设计,使其操作更加简便;
2、本实用新型的软袋用接口组件上设置独立的灌药口和灌药口管,该灌药口管上具有热熔密封段,当灌药结束后,直接通过热熔方式即可密封,进而解决了灌药后还得进行焊接的缺陷,不仅保证了药液的产品质量,还进一步提高了软袋成品的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软袋用接口组件,由于采用了独立的灌药口管,并采用热熔密封方式,这样就能在软袋生产线上至少节约下一套复杂的供盖机构以及焊盖用定位机构等,进而降低生产线的复杂度,大大降低了其成本,方便调试和维护;
4、本实用新型的软袋用接口组件,当只有出药口和灌药口时,出药口易折帽可以为两个以上,在使用时先折断一个易折帽用于加药和混合药液,当输液时折断另外的易折帽,起到混药与输液口分开,不交叉污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灌药口盖压合好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接口主体;2.混药口;3.灌药口;4.出药口;51. 出药口盖;52. 出药口胶塞;511. 出药口易折帽;61.混药口盖;62.混药口胶塞;611. 混药口易折帽;7.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76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