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散热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5812.0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1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及其 散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散热组件,尤其是一种达成印刷电路板与芯片模块之间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印刷电路板。芯片模块组装于电连接器中,一般通过散热装置对该芯片模块中部施加向下的压力,并通过电连接器的盖体对其四周施加向下的压力,使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实现稳定电性连接。然而,当散热装置施加的下压力较小时,芯片模块的中部通过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力量而向上凸起,从而造成芯片模块翘曲。
为了实现更多功能,芯片模块的接点越来越多,尺寸越来越大,但其高度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使得芯片模块发生翘曲变形的机率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低翘曲的下压系统来改善芯片模块的翘曲。其次随着芯片模块使用瓦数提高的高功率发展趋势,提供足够的散热功能也需确保。
鉴于此,实有必要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芯片模块翘曲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散热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及散热组件,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基座及若干位于基座内的导电端子,所述散热组件包括位于电连接器上的散热装置、位于散热装置上的风扇及连接所述风扇、散热装置及电连接器的连接件,所述每一连接件包括一引导柱及至少两个独立的环绕该引导柱的弹性件。
其中所述引导柱包括直径不同的两阶柱体,所述两阶柱体上分别设有所述弹性件,其中一弹性件部分位于另一弹性件内。所述风扇设有螺钉,引导柱顶面凹陷设有与风扇的螺钉配合的内螺孔。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盖体,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连接件配合的螺孔。所述盖体一端连接设有推杆,所述推杆框设于所述电连接器外侧,该推杆包括相互平行的一对连杆及分别将两连杆一端连接在一起的操作杆。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装置之间,所述引导柱穿过所述散热装置延伸至所述电连接器中。所述散热装置设有通孔,该通孔内具有台阶。所述引导柱包括直径不同的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及第四柱体,所述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柱体上,该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通孔的台阶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形成的断差面上,另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柱体上,该弹性件一端抵接于通孔的上表面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三柱体和第四柱体形成的断差面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散热组件,包括散热装置及与散热装置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一引导柱及至少两个独立的环绕该引导柱的弹性件,所述引导柱具有多段不同直径的柱体,至少两段柱体上分别设有弹性件,其中当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下时,一弹性件部分位于另一弹性件内。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进一步包括风扇,所述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风扇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装置上。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于同一引导柱的多段柱体上设置不同的弹性件,使多个弹性件可以同时提供弹力,从而增加引导柱之弹力。同时由于多个弹性件都组装于同一引导柱上,因此可以不增加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打开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散热装置及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连接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主要用来达成芯片模块1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之间的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2及散热组件(未标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58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