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95744.8 | 申请日: | 2011-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7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M1/22 | 分类号: | A01M1/22;H05C1/04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 地址: | 55000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杀灭 稻水象甲 幼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杀虫装置,尤其是一种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装置。
背景技术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沼泽象亚科水象甲属。是我国规定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水稻生产的一大潜在威胁,如防控不力,将对水稻主产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稻水象甲最早发生于美国,1976年从美国传入日本,我国最早于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现有16个省发生分布危害。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成虫啃食幼嫩稻叶留下下表皮形成纵条斑;幼虫主要生活在稻株根部,据我们调查发现每丛稻株根部有幼虫达十数头,水稻根系被蛀食殆尽,秧苗几乎枯死,造成产量损失更为严重。稻水象甲为害一般会造成水稻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对我们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报道的稻水象甲物理防治方法只有针对成虫的灯光诱集、水面浮标、锥行诱捕器等诱集方法。尚没有针对生活在稻株根部的幼虫的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因为药液难以渗透到根部土内,对幼虫的药剂防治效果亦差。上述的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装置,它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杀灭效果好,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装置,包括电源,在电源上连接有换能器,在换能器上连接有电极。
电极的长度为10~20cm。
PWM:脉冲宽度调制(英文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称脉宽调制(英文缩写PWM),是利用微处理器的数字输出对模拟电路进行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广泛应用在测量、通信、功率控制与变换的许多领域中.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PWM的特点,将安全电压通过换能器转换后,利用电极在水稻稻株的根部进行功率放大,以作用于稻水象甲虫体上,使其体液导电逆转而渗出死亡,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表明,有效率达90%~100%。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方法,将12V的电压通过PWM技术转换为6000V的直流电进行输出,利用电极将输出的电流在电极之间进行对流,使该电流能在指定区域内对聚集在稻株根部的稻水象甲幼虫进行10min的电击,使其体液导电逆转渗出死亡,有效率达93%。
杀灭稻水象甲幼虫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电源1(电源采用现有的便携式电源,例如电池、电瓶等),在电源1上连接换能器2(采用常规市售的换能器即可),在换能器2上连接电极3;电极3的长度为20cm。
由于稻水象甲幼虫处于水稻稻株根部的土内,而种植水稻的田地有大量的水,采用一般高压电击的方式是存在安全问题的。而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装置,是使高电压的电流在电极3之间进行对流,因此,能有效控制电流的作用范围,为电击提供安全保障,并能对土内的稻水象甲幼虫进行有效杀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5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秋裤
- 下一篇:一种电力放大使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