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动煞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4457.5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0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郭荣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1/16 | 分类号: | B60T11/16;B62L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煞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动煞车系统,特别是有一种可降低煞车操作干扰的连动煞车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目前一些机车之中会配置有连动煞车装置,以提供连动煞车的功能。然而,习知的连动煞车装置的种类繁多,并且其大多会造成煞车操作端之间的相互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动煞车系统,其可降低煞车操作干扰的情形发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车辆之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动阀,具有一进油口、一出油口、一第一油道、一第二油道、一第一油室、一第二油室、一柱塞、一第一油封、一单向皮碗、一第二油封及一弹性元件,其中,该进油口、该出油口、该第一油道、该第二油道、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是容纳一煞车油,该第一油道连通于该进油口与该第一油室之间,该第二油道是选择性地连通于该进油口与该第二油室之间以及该进油口与该第一油室之间,该出油口连通于该第二油室,该柱塞是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之中,并且具有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是相对于该第二端面,该第一油封是套设于该柱塞之上,用以将该柱塞的该第一端面分隔于该第一油室,该单向皮碗是连接于该柱塞,并且是抵接于该内壁,用以将该第一油室分隔于该第二油室,该第二油封是套设于该柱塞之上,用以将该柱塞的该第二端面分隔于该第二油室,以及该弹性元件是设置该第二油室之中,并且连接于该柱塞与该内壁之间;一煞车总泵,连通于该连动阀的该进油口;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连动阀的该出油口;一连动杠杆,是以转动方式连接于该连动阀,并且是抵接于该柱塞的该第一端面;一煞车操作装置,连接于该连动阀;一制动装置,连接于该连动杠杆;以及一煞车导线,连接于该煞车操作装置与该制动装置之间。
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动煞车系统,该煞车操作装置具有一固定座、一煞车操作杆及一第一套管,该制动装置具有一煞车摇臂、一定位座及一第二套管,该煞车操作杆是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固定座,该第一套管抵接于该固定座与该连动阀之间,该第二套管抵接于该定位座与该连动杠杆之间,以及该煞车导线穿设于该第一套管及该第二套管之中,并且是连接于该煞车操作杆与该煞车摇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连动煞车系统的优点是,当以煞车操作装置进行煞车操作时,制动装置及煞车卡钳即可同时产生煞车效果;当煞车操作装置的煞车操作杆被操作时,若又以煞车总泵建立煞车油压,煞车操作装置的煞车操作杆的的煞车操作或操作感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或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动煞车系统于一种运作状态下的部份剖面及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动煞车系统于另一种运作状态下的部份剖面及平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连动煞车系统
110~连动阀
111~进油口
112~出油口
113a~第一油道
113b~第二油道
114a~第一油室
114b~第二油室
115~柱塞
115a~第一端面
115b~第二端面
116a~第一油封
116b~第二油封
117~单向皮碗
118~弹性元件
120~煞车总泵
130~煞车卡钳
140~连动杠杆
150~煞车操作装置
151~固定座
152~煞车操作杆
153~第一套管
160~制动装置
161~煞车摇臂
162~定位座
163~第二套管
170~煞车导线
181~第一油管
182~第二油管
W~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
兹配合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连动煞车系统100可适用于一机车之中,并且其主要包括有一连动阀110、一煞车总泵120、一煞车卡钳130、一连动杠杆140、一煞车操作装置150、一制动装置160及一煞车导线170。
连动阀110具有一进油口111、一出油口112、一第一油道113a、一第二油道113b、一第一油室114a、一第二油室114b、一柱塞115、一第一油封116a、一单向皮碗117、一第二油封116b及一弹性元件1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4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科手术持针器
- 下一篇:汽车防撞安全系统的电机飞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