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报动态显示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93774.5 | 申请日: | 2011-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3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戴跃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跃跃 |
| 主分类号: | G09F15/00 | 分类号: | G09F1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155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报 动态 显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报显示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动态显示的海报。
背景技术
在公路两旁或隧道等快速通道两侧都设置有大量宣传或广告海报,但是现在宣传或广告海报都是静态的海报,都不是动态的。静态的海报人们看起来比较枯燥、乏味留在人心目中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刻。如果能利用人、汽车或列车快速走过两侧墙体,让宣传或广告的海报动起来,成为动态的图案那就非常完美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通道两侧能让海报动态显示的海报动态显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海报动态显示结构,包括快速通道两侧的墙体,其关键在于:所述墙体沿汽车或列车通过的方向依次均匀排布海报或海报橱窗,所述依次排的布海报或海报橱窗为连续拍摄的画面,所述相邻海报或海报橱窗之间所呈现的画面拍摄间隔时间相同。上述快速通道为隧道或公路两边的墙体。
科学实验证明,观察事物时,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画面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那么制作一系列连续的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串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我们把人看做主体,多个平行而且连续的物象可做客体,这样主体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看到的客体就是一整套画面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我们可以用反向推理来推论这个电影成像问题,快速的拍照是动景连续光的表现,反过来透光的连续照片就可以成像。至于成像的画质感那要看记录动画影像的精确度,也就是每秒通过光源的张量。我们把它叫做“单位时间跑过的张量”。所以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做一组连续的海报均匀的平行的固定在交通道路的一边。我们把它叫做“光源连续动画”。移动的交通工具为我们的“单位时间跑过的张量”提供条件。快速运动的汽车、列车经过快速通道墙壁所创造的自然条件,使得人通过时看见的就是动态的画面。
上述相邻海报或海报橱窗之间的画面拍摄时间间隔0.1s。
上述每张海报或海报橱窗宽为1.5~1.8m,相邻海报或海报橱窗之间的间距为0.3~0.4m。经过试验得出,上述距离,汽车或列车通过的时速度为65~90km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最佳。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很好的利用了快速运动的汽车、列车经过隧道创造的自然条件,将两侧的静态的宣传或广告海报,变为了动态的宣传或广告海报,并不增加任何成本,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海报动态显示结构,公路两侧的墙体1上车辆通过的方向依次均匀排布海报2,所述依次排布的海报2为连续拍摄的画面,所述相邻海报2之间所呈现的画面拍摄间隔时间为0.1s。每张海报2宽为1.5, 相邻海报之间的间距为0.3m。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海报动态显示结构,公路两侧的墙体1上车辆通过的方向依次均匀排布海报橱窗3,所述依次排布的海报橱窗3为连续拍摄的画面,所述相邻海报橱窗3之间所呈现的画面拍摄间隔时间为0.1s。每张海报2宽为1.8, 相邻海报之间的间距为0.4m。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跃跃,未经戴跃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37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