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绞线穿束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2764.X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1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段胜伟;杨基好;赵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段胜伟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曹素珍 |
地址: | 250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绞线穿束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施工中为预留孔道穿钢绞线的工具,特别是钢绞线穿束机。
背景技术
通常,在预应力施工中为预留孔道穿钢绞线时,有采用人力完成下线,编束,穿束等工序的,这种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施工进度慢,还会增加施工成本。也有采用钢绞线穿束工具来完成钢绞线穿束工作的,它虽然能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劳动强度有所降低,但是,这些穿束工具大多是体积大笨重,移动困难,不便操作,并且这些穿束工具都是主动压轮通过钢绞线束传力带动从动压轮转动,而从动压轮的摩擦阻力会降低钢绞线的穿束效率,使钢绞线的穿束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绞线穿束机,它能够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可有效地提高钢绞线的穿束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施工进度。
其解决方案是:与电源控制箱电连接并连接在机体上的电机,其输出轴伸入机体内的一端上连接有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同时分别与设置在机体内且与机体转动连接的传动I轴上的I轴齿轮以及位于机体内且与机体转动连接的传动IV轴上的IV轴齿轮相啮合。所述的I轴齿轮又与设置在体内的传动II轴上的II轴齿轮相啮合。所述IV轴齿轮又与位于机体内的传动III轴上的III轴齿轮相啮合。连接在传动I轴上的I轴压轮与连接在传动II轴上的II轴压轮可调式压紧连接,且设置在I轴压轮外周圆上的凹槽与设置在II轴压轮外周圆上的凹槽相对接,构成钢绞线右穿束孔,组成一对右压轮组,在与钢绞线右穿束孔相对应的机体上设置有进线口。连接在传动III轴上的III轴压轮与连接在传动IV轴上的IV轴压轮可调式压紧连接,且设置在III轴压轮外周圆上的凹槽与设置在IV轴压轮外周圆上的凹槽相对接,构成钢绞线左穿束孔,组成一对左压轮组,在与钢绞线左穿束孔相对应的机体上设置有出线口,它与进线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传动II轴分别与同机体滑动连接的右前滑块和右后滑块转动连接,穿过机体的右前调节件与右前滑块可调式压紧连接,而穿过机体的右后调节件与右后滑块压紧连接。所述传动III轴分别与同机体滑动连接的左前滑块和左后滑块转动连接,穿过机体的左前调节件与左前滑块可调式压紧连接,而穿过机体的左后调节件与左后滑块压紧连接。所述的I轴齿轮是双联齿轮或是单齿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动力电机直连型传动,使电机动力直接通过齿轮两级传动,带动由I轴压轮和II轴压轮组成的右压轮组以及由III轴压轮和IV轴压轮组成的左压轮组分别相向转动,这两对压轮组的中间挤压处的切线运动方向相同,可带动钢绞线前进或后退,而钢绞线的前进或后退是通过操纵电机的正反转来实现的,从而可调节钢绞线穿束的长度,这样,能使得钢绞线穿束性能更好,穿束数据准确,无任何浪费,可大大节约原材料,减少材料费用,降低成本。该穿束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穿束能力大,成本低的特点,它只需两个人即可完成钢绞线的穿束工作,可节约大量的人力;并且钢绞线不用提前切割存放,能保证材料质量;而且体积小、轻便、易于拆卸、安装及运输。同时,由于穿束能力大,因此,钢绞线穿束的效率高,速度快,准确性高,可使钢绞线穿束速度每分钟达到180M,两人操作每天可穿32M高速铁路箱梁钢绞线两跨。本穿束机采用低压电源控制,使安全性能得到有效地加强及保障,且使用安全可靠,并且,该穿束机是在下线的同时直接将钢绞线穿入预留预应力孔道,既省时省力,可大大地节约工程开支,又能使施工工期提前。它将为预应力施工工程提供一种理想的配套产品。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为钢绞线穿束机的一种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4,实施例2,为钢绞线穿束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5,为图4中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段胜伟,未经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段胜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27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