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纤维输送管道中的金属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91767.1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9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杜爱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21/00 | 分类号: | D01G2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输送 管道 中的 金属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 涉及清梳联系统中金属分离装置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纤维输送管道中的金属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从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中分离金属杂物是有效保护清梳联设备的措施之一,目前国内的清梳联设备中金属分离装置通常有金属探测器和桥式磁铁。
金属探测器需要有金属探测装置和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且执行机构中常常带有多余的原料,需要人工进行二次分拣。
桥式磁铁利用永久磁铁吸附金属,原理简单实用。但由于输棉管道绝大多数是圆管道,桥式磁铁的结构为矩形管道,为有效吸附金属必须成V型折弯,在输棉管道中与之连接的两端均需要变径,容易挂纤维、增加管道压力损耗、堵塞系统管道,浪费能源。
因此,本技术领域亟待发明一种金属分离装置,结构简单,不挂纤维,无需人工二次分拣,节能降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纤维输送管道中的金属分离装置,结构简单,不挂纤维,无需人工二次分拣,节能降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纤维输送管道中的金属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圆管、竖向异径连接管和弧形磁铁,所述的横向圆管顶部与竖向异径连接管的下端口连通,竖向异径连接管的上端为渐缩的收口,所述收口连接原料进口圆管接头,所述的横向圆管的一端口上连接原料出口圆管接头,横向圆管的另一端口上设置调节阀门或封闭板,横向圆管的半圆弧底面上设置所述的弧形磁铁。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弧形磁铁内侧面上覆盖一导磁封闭板,所述的弧形磁铁外侧面上覆盖一隔磁封闭板,并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活动铰链连接形成一体。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调节阀门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与横向圆管一端口相连;所述的调节阀门为气动阀门或手动阀门。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原料进口圆管接头的轴线与所述原料出口圆管接头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150°。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弧形磁铁为整块弧形磁铁或分块摆放成弧形的磁铁,所述的弧形磁铁的弧度范围为10°~260°。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原料进口圆管接头与弧形磁铁相对布置。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磁封闭板为导磁材料制成厚度为0.1~5mm的弧面板,隔磁封闭板为隔磁材料制成厚度为0.1~100mm的弧面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在清梳联系统中需要检出金属的位置可以利用输棉管道的垂直转弯处,装上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分离装置,根据圆形管道的形状,利用永久磁铁的吸铁特性,使纤维原料在气流的输送过程中利用垂直转弯处气流冲击弧形磁铁分离出金属,而纤维原料继续随气流输送到下工序。弧形磁铁的结构设计符合流体力学的气流运动规律,使气流经过时局部压力损失和摩擦压力损失较低,节约输送纤维原料的动能;圆形管道有利于纤维原料顺利通过,避免输送过程中钩挂纤维引起的管道堵塞从而造成全线停车的现象。其结构简单,无需人工二次分拣,节能降耗,经济实用。
2、本实用新型在水平圆管端口上设置调节阀门,在清梳联流程中可以左右互换,向左端输送原料则右端加调节阀门封闭,向右端输送原料则左端加调节阀门封闭,有利于系统管道根据厂房需要灵活布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为原料进口圆管接头,2为竖向异形连接管,3为调节阀门,4为横向圆管端口,5为原料出口圆管接头,6为弧形磁铁与竖向异径连接管的连接螺栓,7为导磁封闭板,8为弧形磁铁,9为隔磁封闭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纤维输送管道中的金属分离装置,包括横向圆管、竖向异径连接管2和弧形磁铁8,所述的横向圆管顶部与竖向异径连接管3的下端口连通,竖向异径连接管3的上端为渐缩的收口,所述收口连接原料进口圆管接头1,所述的横向圆管的一端口(或两端口)上连接原料出口圆管接头5,横向圆管的另一端口4上设置调节阀门3或封闭板。所述的调节阀门3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与横向圆管一端口4相连,所述的调节阀门3为气动阀门或手动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17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横机纱线自动上蜡装置
- 下一篇:铸锭炉底部加热装置的升降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