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倒车雷达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88302.0 | 申请日: | 2011-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邵晋辉;罗延阁;章总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G01S15/93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吴娜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倒车 雷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车雷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低档车的倒车雷达系统采用四线制通信方式:即一根电源线、一根电源地线、一根信号输入线、一根信号输出线,这样造成成本增加,安装复杂,管理麻烦;高端的倒车雷达系统多数采用基于CAN的总线管理方式,虽然线束较少,但是成本昂贵,使用范围很窄,难以普及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通信效果良好的倒车雷达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倒车雷达系统,包括控制器和探头,所述的控制器通过传输线与探头相连,所述的传输线由信号/电源复用线和电源地线组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共用一根,这样在车身系统中每个探头即减少两根线束,便于安装;由于减少了线束数量,等于同时降低了出线故障的概率,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每个探头减少两根线束,一般车身系统采用四个探头,即减少了八根线束,降低了成本,又同时降低了车身线束制作的工艺要求,降低了加工成本,提升了汽车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传输线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倒车雷达系统,包括控制器1和探头2,所述的控制器1通过传输线与探头2相连,所述的传输线由信号/电源复用线3和电源地线4组成,通过分时复用解决电源和信号的工作。所述的探头2的个数为两个以上,控制器1通过传输线分别与各个探头2相连,如图1所示。高精度超声波的探头2采样反射的超声波信号,通过前置放大器调制信号,再经由高倍放大器放大输出。控制器1由ATMEL公司高性能8位单片机实现整个系统控制和算法,同时设计使用可靠的电源电路、驱动电路,实现复杂的功能。
如图1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输出5V直流电至信号/电源复用线3,第一防反接二极管的一端挂接在信号/电源复用线3上,第一防反接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防反接二级管相连,第二防反接二极管通过充电电容与运算放大器U1B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的充电电容由电容C1、C2、C3、C4并联而成,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探头2相连,所述的电源地线4接地。
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防反接二极管由二极管D1、D2组成,二极管D1的阴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并联后挂接在信号/电源复用线3上,所述的第二防反接二极管由二极管D3、D4组成,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并联,二极管D4的阴极与充电电容相连。
控制器1的I/O引脚是双向的,可以自由切换成输出或输入。首先,控制器1通过I/O引脚对探头2充电:控制器1把I/O方向切换到输出状态,并设置I/O口为高电平——5V,这样5V的高电平通过信号/电源复用线3进入探头2,依次经过二极管D2、D3、D4后,对电容C1、C2、C3、C4进行快速充电,直到VCC的电压到达5V,此时,信号/电源复用线3充当电源的作用给探头2供电。其次,控制器1读取探头2信号的过程。控制器1把I/O方向切换到输入状态,此时,控制器1的I/O口不再输出高电平——5V到探头2,只是读取I/O口上来自运算放大器U1B输出的信号。由于对充电电容充电,系统VCC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5V左右,可以保证短时间正常工作,这样探头2的输出信号通过电阻R6输出到芯片J1的第1引脚,芯片J1外接控制器1的I/O口,控制器1读取处理。由于二极管具备反向截止特点,这样在信号输出的过程中,二极管D4阻止VCC电流也流向信号/电源复用线3,保证此时输出的信号是没有VCC叠加的。如此反复,控制器1只要控制好充放电时间即可精确读取探头2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通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