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下膜缓冲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87959.5 | 申请日: | 2011-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8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吴琨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兴(广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C13/02 | 分类号: | 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 |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下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上下膜缓冲装置。
技术背景
干膜涂布是属于自动化较高的流水性作业,除了设备异常停机之外,人员作业的紧凑度也直接影响了生产的连续性,在添加原料膜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料膜轴管套入机台转轴中,这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来回调整膜的位置以确保原料膜轴管准确套入机台转轴中,目前多数生产车间使用叉车或者人工移动原料膜,使用叉车的缺点就是对位准确率不高,需要驾驶人员来回调整叉车的位置,同时需要车间提供的场地比较大,使用人工调整,则对操作员的安全性有危险,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同时工作效率不高,因为,原料膜体积大一般都有400多公斤以上,并且原料膜是容易损坏的薄膜,若在操作过程中有撞伤、压伤等挤压形式会对涂布品质影响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制作简单,省时省力,操作效率高的上下膜缓冲装置。
为了实现本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下膜缓冲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本体和底部,所述本体为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和底面以及相互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底部设有所述车轮,所述顶部为凹形缓冲座,所述凹形缓冲座上设有海绵垫。
所述支撑架的长度为1300mm,宽度600mm。
所述海绵垫的厚度为50mm,海绵垫可保护原料膜不受硬体刮伤或压伤,同时可使得膜在受力过程中减缓冲击。
所述凹形缓冲座底面的长度为1300mm,宽度600mm。
所述凹形缓冲座底面的凹形为圆弧形,圆弧形能跟好的与原料膜贴合,受力均匀,且更加有效的避免原料膜不受到刮伤或压伤。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人力和时间,并且在减少场地空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上下膜缓冲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本体和底部,本体为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和底面以及相互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支撑架1的长度为1300mm,宽度600mm。
底部设有车轮2,该车轮2为活动轮,以方便上下膜缓冲装置在对位时来回移动。
顶部为凹形缓冲座3,凹形缓冲座3上设有海绵垫4,海绵垫4的厚度为50mm,海绵垫4可保护原料膜不受硬体刮伤或压伤,同时可使得膜在受力过程中减缓冲击。
凹形缓冲座3底面的长度为1300mm,宽度600mm,该尺寸大小与支撑架1的尺寸大小完全一致,其底面与支撑架顶面完全重合,凹形缓冲座3底面的凹形为圆弧形,圆弧形能跟好的与原料膜贴合,受力均匀,且更加有效的避免原料膜不受到刮伤或压伤。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将上下膜缓冲装置放置于原料膜中央位置,并确认原料膜与上下膜缓冲装置是否固定,再用将带有原料膜的缓冲装置运至原料膜机台,初步对位后,提升原料膜至机台转轴中央,一侧对位后,将固定位松开,用手推上下膜缓冲装置,通过底部轮子的移动调整位置,使原料膜轴管套入机台转轴,再行打开机台另一侧转轴夹头将原料膜夹住,此时人为转动原料膜一至两圈未见掉落之后,再行移除上下膜缓冲装置。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兴(广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长兴(广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79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