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右后门自动开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87137.7 | 申请日: | 2011-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1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郎平;孙坤峰;信文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53/00 | 分类号: | E05B53/00;E05F11/5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门 自动 开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操纵车门开启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右后门自动开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门开启装置,一般是使用一根简单的长杆手柄操纵整个机构,参考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在开启右后车门时,拉动手柄,通过连杆间扭矩的传递实现右后门的开启。这样的操纵机构占用空间大,且操纵时手柄的运动包络体大,给驾驶室的布置带来不便;操作行程长,开启不方便,且开启时占用时间较长,不便于驾驶者的操作。
专利号为200420087693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出租车右后门自动开关及尾箱自动开锁装置”,在开启车门时,反动手柄,动轴与其同步转动,经过力的传动,右端动柄推动推杆和开锁推板向前运动,迫使拉索向回运动,使拨杆做出开锁动作,合锁舌从锁死状态变为开启状态,继续推动至车门到合适的位置。本产品专利构件组成庞杂,结构繁琐,必然导致制作成本高,不便操作;另外其还具有操纵行程长,占用空间也较大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右后门自动开启装置,其手柄操纵机构结构简化,从而使整体构件组成简单,制作成本低,易于操作,且占用空间小,操作行程短。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右后门自动开启装置,包括依次相联的手动操纵机构、曲柄连杆机构、门锁开闭机构,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手动操纵机构包括安装座及设于安装座上的主动大齿轮、被动小齿轮,所述安装座固定设于车身上,安装座上设有相平行设置的水平转轴,被动小齿轮、主动大齿轮分别经水平转轴铰接于安装座上且二者相啮合,被动小齿轮设于主动大齿轮的斜下方,主动大齿轮的上部固联有手柄。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其曲柄连杆机构、门锁开锁机构与现有技术相同,而其手柄操纵机构为由手柄经齿轮传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相联接的结构方式,通过主动大齿轮和被动小齿轮的啮合传动比实现手柄的小角度转动带动车门的大角度转动。其操作机理是:驾驶员通过控制手柄操纵机构带动曲柄连杆机构,从而实现门锁开闭机构的运动,使门锁自动打开,然后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继续运动达到右后门自动开启的效果,通过主动大齿轮和被动小齿轮啮合的传动比实现手柄的小角度转动带动车门的大角度转动。在开启右后门时,手柄操纵机构的运动如说明书附图中的图3所示,驾驶员通过以图示方向向被动小齿轮所在一侧拉动手柄带动主动大齿轮同向转动角度i即可实现车门的自动开启,关闭时反向推动手柄至起始位置即可。通过齿轮间的传动比得到被动小齿轮的转动角度为iR/r,再计算到曲柄连杆机构和门锁开闭机构,得到关于车门开启角度和i、R和r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车内的空间布置,定出i、R和r的数值。本实用新型由于手柄操纵机构的结构简化,从而使装置整体的组成构件减少,制作成本低,易于操作,且占用空间小,操作行程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定,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多级传动的曲柄及连杆,它们之间经相应的铰接轴铰接;首级曲柄与被动小齿轮的水平转轴的延长部分固定联接;末级连杆为弧形连杆,经竖向铰轴与门锁开闭机构相铰接。
曲柄连杆机构的上述具体结构,能够实现运动的传递,从而将从操纵机构传递过来的力通过该曲柄连杆机构传递给门锁开闭机构,其传递平稳、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可根据车内空间变换连杆的数量和长度来实现更好地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限定,所述门锁开闭机构包括弧形的开门底板、弧形的开锁推板、基板,所述开门底板和开锁推板平行重叠设置,它们均与曲柄连杆机构的末级连杆相铰接,基板固定设于车门内。
门锁开闭机构的上述具体结构,能够实现由手柄处操控即可完成后门的自动开启动作,平稳省力。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优化,所述主动大齿轮和被动小齿轮啮合的传动比为1:3。
从理论而言,主动大齿轮和被动小齿轮啮合的传动比为ω1/ω2=r2/r1,常规的最佳传动比为1/3。它们之间的传动比也可视汽车内的空间布置浮动。由于车门开启的最大角度是一定的,通常为60~70度, 因此主动大齿轮6同向转动角度为180r/R即可实现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71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三转动球面并联操作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