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盗包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1501.9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5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建民 |
主分类号: | A45C13/18 | 分类号: | A45C13/18;A45C13/24;A45C13/22;A45C13/20;E05B65/5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35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盗包。
背景技术
现有人们最常用的行李包、手提包、电脑包等材料各式各样,有皮包和布包等,但此类材料均很容易被划破,不具备很好的防盗作用,有时被盗后人们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错过追讨时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防盗、更安全的防盗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盗包,包括包体和握手,在包体和握手内置有防盗层。
其中,所述防盗层为金属丝或防割材料编织的防盗网。
其中,所述防盗层为防割布。
其中,所述握手处设置有与所述防盗层连接的防盗锁,所述防盗锁与一报警器连接。
其中,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其中,所述防盗包还包括一锁链,所述锁链穿设于所述握手上,并被固定在一固定处。
其中,所述包体为皮革或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把用金属丝或其它高韧性材料编织而成的防盗网、防割布等不易被利刃损坏的防盗层内置在包体和握手内,小偷虽然能划破布质或皮质的包体,但不能轻易划破包体内的防盗层,在握手设置防盗层可以防止握手被整体切断,把整个包都盗走,所以能够起到很好防盗作用;另外在包体的握手处设置的防盗锁与一报警器连接,包在锁住时报警器自动开启,包在打开时报警器自动关闭,当小偷在破坏金属网或防盗锁时,与防盗锁连接的报警器就发出警报,告知主人,可最大程度降低使用者的财产损失。本实用新型防盗包具体可以做成手提包、背包、电脑包、行李包等各种结构的包,非常适合放置重要物品,比如电脑、重要文件、钱包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盗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包体;2、握手;3、防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防盗包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包体1和握手2,在包体1和握手2内置有防盗层3,所述防盗层3可以为金属丝或其它防割材料编织的防盗网,也可以为一层或多层防割布。
市场上的防割材料有多种选择,比如是涤沦包芯钢丝、杜邦超耐磨纤维、KEVLAR开夫拉高强度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稀纤维及高强金属丝复合纱、Dyneema纤维包缠不锈钢丝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握手2处设置有与所述防盗层3连接的防盗锁,所述防盗锁与一报警器连接,所述报警器可以为声光报警器。防盗层3置于包体1中,不影响外观,可以根据包体1的具体结构而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包体1为皮革或面料,也可以其它塑料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盗网优选钢丝网等金属网,也可以采用其它高韧性材料制成的防盗网,要求具有一定柔软度、质量轻、柔韧性和耐生锈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盗包还包括一锁链,所述锁链穿设于所述握手上,并被固定在一固定处,可以进一步防止防盗包被破坏打开。
本实用新型把用金属丝或其它高强度高韧性材料编织而成的防盗网、防割布等不易被利刃损坏的防盗层隐藏设置在包体和握手内,小偷虽然能划破布质或皮质的包体,但不能轻易划破包体内的防盗层,在握手设置防盗层可以防止握手被整体切断,把整个包都盗走,所以能够起到很好防盗作用;另外在包体的握手处设置的防盗锁与一报警器连接,包在锁住时报警器自动开启,包在打开时报警器自动关闭,当小偷在破坏金属网或防盗锁时,与防盗锁连接的报警器就发出警报,告知主人,可最大程度降低使用者的财产损失。本实用新型防盗包具体可以做成手提包、背包、电脑包、行李包等各种结构的包,非常适合放置重要物品,比如电脑、重要文件、钱包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建民,未经吴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1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