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教学或观摩用汽车气制动工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9842.2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3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肖培成;张中刚;徐幼光;路昌盛;张杰;徐海洋;孙建平;高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25/02 | 分类号: | G09B25/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教学 观摩 汽车 制动 工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生产教学用教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教学或观摩用汽车气制动工作系统。
背景技术
整车气制动装置作为整车关键安全行驶装置,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保证车辆适时及时停车,消除车辆行驶路途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提升车辆行驶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但是,目前整车气制动装置的气管路动力气体流向不能简单地梳理清晰,整车气制动装置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易产生混淆错误;尤其初学者或观者更是无法识别,甚至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现场学习、拆解分析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整车气制动工作原理现场学习和不方便观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学或观摩用汽车气制动工作系统。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教学或观摩用汽车气制动工作系统包括干燥器总成1、主储气筒3、副储气筒5、继动阀9、差动继动阀13、手控阀12、左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右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1、左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右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1和制动控制总阀6;
所述干燥器总成1通过主腔进气口接头连通着出气管,出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着主储气筒3的进气口,主储气筒3进气口处的进气管上设有安全阀2;干燥器总成1上设有进气管和回气管,回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着主储气筒3;
所述制动控制总阀6为四通阀,制动控制总阀6的B1端口连通快放阀7,快放阀7分别连通着左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和右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1;所述快放阀7为三通阀;
所述主储气筒3的第一出气口和副储气筒5的第一出气口并联连接着单向阀4,单向阀4的出口连通着制动控制总阀6的A1端口;主储气筒3的第二出气口通过管路连通着制动控制总阀6的A2端口;
所述副储气筒5的第二出气口连通着手控阀12的C1端口;副储气筒5的第三出气口连通着继动阀9的下进气口,继动阀9的上进气口连通着制动控制总阀6的B2端口,继动阀9的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分别连通着左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的行车制动口和右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1的行车制动口;副储气筒5的第四出气口连通着差动继动阀13的下进气口,差动继动阀13的上进气口连通着手控阀12的C2端口,差动继动阀13的左出气口和右出气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着左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的驻车制动口和右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1的驻车制动口;差动继动阀13和右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1之间的管路上通过支管连通着制动器总成11。
所述主储气筒3的底部设有放水阀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观摩者可以轻松接受整车气制动工作原理,降低繁琐文字表述和板书,且采用立式看板可以有效避免整车气制动工作过程的隐蔽性从而提高初学者和观者的兴趣和接受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教学或观摩用汽车气制动工作系统包括干燥器总成1、主储气筒3、副储气筒5、继动阀9、差动继动阀13、手控阀12、左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右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1、左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右后轮弹簧储能气室总成10.1和制动控制总阀6。
干燥器总成1通过主腔进气口接头连通着出气管,出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着主储气筒3的进气口,主储气筒3进气口处的进气管上安装有安全阀2;干燥器总成1上装有进气管和回气管,回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着主储气筒3。
制动控制总阀6为四通阀,制动控制总阀6的B1端口连通快放阀7,快放阀7分别连通着左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和右前轮制动气室总成8.1;快放阀7为三通阀。
主储气筒3的第一出气口和副储气筒5的第一出气口并联连接着单向阀4,单向阀4的出口连通着制动控制总阀6的A1端口;主储气筒3的第二出气口通过管路连通着制动控制总阀6的A2端口;主储气筒3的底部装有放水阀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98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