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窥成像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9463.3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5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琳;谢会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微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A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医疗、检测、机械领域,尤其是内窥成像用器件。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经常需要对目标进行检测以得到表面形状,内部分布等参数。通常做法是通过对目标进行成像从而来便于人工观察及做出判定。而随着待测目标的缩小以及检测环境尺寸的限制,对成像器件外形及能力提出苛刻要求,满足这类需求的成像系统称为内窥镜。以往传统内窥镜头多尺寸较大,结构复杂,不轻便。虽然专利CN1593351A和CN98232672等内窥镜中有提及采用自聚焦透镜,但不涉及自聚焦透镜,但都是用于光通讯,不具备高分辨成像用途,且封装办法不适用成像器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满足多种场合应用的,高效的内窥成像探头。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内窥成像探头为在探头中开有一个同轴槽,槽中装有长度为L的自聚焦透镜。在自聚焦透镜一侧槽中装有毛细管,毛细管的外径与自聚焦透镜的外径匹配,在毛细管中装有光纤形成组件,光纤毛细管组件的端面与相邻的自聚焦透镜端面相互接触,在自聚焦透镜的另一侧槽中装有MEMS微镜,MEMS微镜背面与具有斜坡的载面接触,MEMS透镜的正面与自聚焦透镜的距离为L2,在光纤与自聚焦透镜连接处的探头上开有小孔,在孔内注有UV胶。
另一种结构为在光纤毛细管组件与自聚焦透镜之间装有玻璃柱,长度为L1,在玻璃柱与光纤毛细管组件连接处的探头上开有小孔,在孔内注有uv胶,在玻璃柱与自聚焦透镜连接处的探头上开有小孔,在小孔内注有uv胶。
自聚焦透镜直径<1.0mm,表面多平面或球面或非球面。
光钎和自聚焦透镜相接面为平面或带侧角平面并非球面。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设计光纤和透镜间的距离来满足不同工作距离及对成像分辨率的要求,同时该间距设计为公差补偿器便于实际装调中误差补偿。
组装方法中,通过直接和应用成品探头封装,固定,减少中间固定同轴套筒等部件,降低装配工序,提高效率。
检测方面,通过测量反射光强及测量光斑大小方式来检验所装配透镜质量,并可在线装调。
技术效果及优点
本发明的内窥成像透镜结构简单,设计参数灵活,可满足不同工作距离,不同光斑大小要求。组装方式简单,易行,公差大便于装调。检测方法实用可靠,方便在线装调光学元件及检测调整。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内窥成像探头的工作原理图
图2 为光学组件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 为L1=0时的内窥成像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4 为L1=0时的内窥成像探头外观俯视图
图5 为L1≠0时的内窥成像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6 为L1≠0时的内窥成像探头外观俯视图
图7 为光学原理检测系统示意图
图8 为具有接受屏的光学原理检测系统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如下:
1- 光纤;2-自聚焦成像透镜;3-光斑;4-毛细管;5-探头外壳;6-MEMS微镜;7-UV胶;8-探头外壳;9-玻璃柱;10-反射物;11-接受屏。
具体实施方式:
内窥成像用镜头包括光纤1及一个自聚焦成像透镜2。光纤1用于传输光束,自聚焦透镜2(以下简称Glens)将光纤1传输来的光进行汇聚,在距离L2处形成一个直径小于20微米的光斑3,从而具有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Glens2设计过程为:轴上折射率n0,折射率分布常数A.光纤和Glens间距为L1,工作距离为L2,根据设计需求的工作距离L2,通过设计公式来确定透镜长度L,及光纤和透镜的间距L1。同时间距L1还用来作为公差补偿器来补偿由于Glens制造误差带来的对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使得装配公差限制很小。Glens可为圆柱,也可为其他形状,表面为平面,球面或非球面。Glens直径尺寸小于1.0mm。光纤和Glens相接面可按要求设计任意形状,包括平面、倒角、非球面等以改善透镜成像光学特性。
封装的目的是将光纤1和Glens2保持光轴同心而采用的组装方式及过程,不同设计参数,会导致不同的组装方法。
实施例一:当设计L1为0时,即光纤和Glens接触。
首先将光纤通过毛细血管4扩充直径以和使用的Glens2外径匹配,然后,在一个开有同轴槽的内窥镜探头5在光纤1和Glens2连接处开有小孔,透镜放到位置后向孔内注入UV胶7,最后在紫外灯下固化。
实施例二:当设计L1不等于0时,通过使用L1长度玻璃柱9来控制与保证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微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微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94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化土壤参数测试仪
- 下一篇:外液侵入条件下瓦斯解吸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