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析出汇流多介质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6705.3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0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诚;王汉波;赵文涛;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立诚 |
主分类号: | B01D17/038 | 分类号: | B01D17/0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通州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析出 汇流 介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悬浊液、乳浊液、溶解液等混合液流体中含有不同密度介质和不同分子量介质的析出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分离技术大部分局限于混合液流体中两种不溶介质的分离,诸如过滤、气浮、沉淀等。
要做到三种介质以上的分离,主要有两种方式:1、采用以上几种设备的组合工艺,但其工艺流程长,基建费用高;2、采用单体水力旋流分离设备,依靠水力形成局限旋流,但其分离效率低,仅能做为一些处理系统的预处理工序。并且上述两种方式均需要投加大量药剂进行预处理以实现混凝、破乳等作用,使得待分离物质尽可能聚集析出,如此则运行费用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对混合流中所含多种介质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长、处理构筑物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分离效率不高、每道工艺去除率小于80%、分离过程需要辅助添加各种必要的水处理药剂和助剂、运行费用高等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流程短、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效率极高的针对悬浊液、乳浊液、溶解液等混合液流体中含有不同密度介质和不同分子量介质的析出分离装置。
本专利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真空析出汇流多介质分离装置,包括传动系统和由其带动进行轴向中心高速旋转的轴向真空发生器,轴向真空发生器两端分别连接梯形变径连接段,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起渐扩稳定混合液的作用,后端梯形变径连接段起汇聚稳定分层析出液的作用,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右侧末端设置散流导流部件,用于将混合液均匀分流至轴向真空发生器的外环,散流导流部件右侧的轴向真空发生器内壁上设置加速叶片。
本系统在轴向真空发生器的高速旋转和其内部同向旋转的加速叶片的共同作用下,轴向真空发生器内的混合液形成中心真空腔,混合液按低密度至高密度【或低分子量至高分子量】的顺序向中心真空腔方向析出,紧邻中心真空腔外壁的一层流体为密度最低【或分子量最小】的介质层,紧邻真空发生器内壁的一层流体为密度最高【或分子量最大】的介质层,两介质层之间的一层流体为中间密度【或中间分子量】的介质层,在中心真空腔末端混合液形成稳定的介质按密度【或分子量】分层得结构,当分层结构通过后端梯形变径连接段的收缩作用,最终会在流出轴向真空发生器后一定距离形成稳定汇流聚合,在此处对各层流进行分别收集分离,从而实现按密度【或分子量】不同而进行多种介质的分离的目的。
本专利只需一道工序即可实现多种密度【或分子量】不同介质的分离,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食品、电力、矿业、医药等各种行业的多介质流体分离的环境,尤其适用于污废水处理和生产环境所需物质的分离,节约了药剂、占地面积、运行费、基建费用等大量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及实施例对该专利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专利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向真空发生器;2、传动系统;3、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4、后端梯形变径连接段;5、散流导流部件;7、加速叶片;9、混合液进入方向;10、混合液流出方向;A、密度最高【或分子量最大】的介质层;B、中间密度【或中间分子量】的介质层;C、密度最低【或分子量最小】的介质层;D、中心真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真空析出汇流多介质分离装置,包括传动系统2和由其带动进行轴向中心高速旋转的轴向真空发生器1,轴向真空发生器1两端分别连接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3和后端梯形变径连接段4,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3起渐扩稳定混合液的作用,后端梯形变径连接段4起汇聚稳定分层析出液的作用,前端梯形变径连接段3右侧末端设置散流导流部件5,用于将混合液均匀分流至轴向真空发生器1的外环,散流导流部件5右侧的轴向真空发生器1内壁上设置加速叶片7。
所述传动系统2包括但不限于多级齿轮比例传输系统,传输系统采用变频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电机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混合流体的分离要求和提高传动系统抗高速冲击能力;
所述轴向真空发生器1可以呈水平方向也可呈垂直方向或倾斜角度设置,不会影响其分离效果;
所述轴向真空发生器1根据所分离的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转速区域并形成不同程度的低压内腔和真空内腔;
所述加速叶片7的形式不限于一种,可以是栅形、扇形、折板形、螺旋形、叶轮形等,只要能将加速度最大限度的传送给发生器内流体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立诚,未经刘立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6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