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药片快速翻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5098.9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8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韩小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小应 |
主分类号: | B65B35/56 | 分类号: | B65B35/5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严志平 |
地址: | 211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片 快速 翻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反转装置,具体涉及制药领域的药片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药片翻转的翻转装置大多以动力驱动为主,且在实际的翻转过程中,由于进入翻转装置的药片无法实现全部的翻转,还需要检测装置对没有实现翻转的药片进行剔除、回流等操作,此类翻转装置部件多,操作复杂而且需要耗能,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设备容易损耗,其维护成本高,使用期限短,此外,药片的翻转率低,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需动力装置驱动靠自重下滑实现药片快速翻转的药片快速翻转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药片快速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一具有三层筒状结构的同心轴套筒,该同心轴套筒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度α,且所述的同心轴套筒包括内筒、开口圆筒、外筒,其中开口圆筒套在内筒上,外筒套在开口圆筒上,且开口圆筒的开口从其上表面沿其外周延伸到下表面,形成翻转药片的翻转轨道。
所述的药片快速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圆筒的厚度大于翻转药片的厚度且小于药片的直径,便于药片在翻转轨道上顺利前行,却不会直立起来。
所述的药片快速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转轨道从其入口至出口的开口宽度由大变小,且出口的开口宽度略大于药片的直径,开口宽度大,便于从传送机构送过来的药片进入到翻转轨道,而出口比较小,尤其是略大于药片的直径,是为了便于药片以一定的次序进入到下一个输送轨道。
所述的药片快速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为圆柱或者中空的圆筒。
所述的药片快速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圆筒的内径与内筒外径相等,开口圆筒的外径与外筒的内径相等。
当然,外筒、开口圆筒和内筒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设置方式:即所述的外筒在轴向方向开有一外筒开口,而开口圆筒为两个相同的半圆筒,其目的是调节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缝隙大小,以适应具有不同直径的药片的需要,其中,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缝隙大小的调节方式有两种:
(1)所述的外筒开口两侧向上弯折形成连接耳,两个相对的连接耳之间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调节螺栓来进行外筒开口大小的调节,进而在周向方向上调节外筒与内筒之间的缝隙大小。
(2)还可以在所述的同心轴套筒上设置有多个调节螺丝,其中在外筒和内筒之间的调节螺丝上还设置有弹簧,通过旋转调节螺丝,使得弹簧伸缩,在径向方向上调节开口圆筒的大小,以达到调节外筒与内筒之间的缝隙大小的目的。
上述外筒、内筒与开口圆筒之间分别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便于调节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缝隙大小,在调节后,内筒和外筒之间的距离大于药片的厚度,而小于药片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同心轴套筒结构,使得药片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利用其自身重力沿开口圆筒的翻转轨道实现实现快速翻转,节能环保,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设计灵活;
(2)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外筒的内表面和内筒的外表面,并通过对内筒的表面进行特殊处理,使得药片在翻转过程中可控,不堵塞,不卡药,实现了100%的药片翻转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筒设计成开口形成,同时通过螺栓或者调节螺丝等进行周向或者径向的调整,从而调整螺旋轨道的宽度,以适应具有不同直径的药片的需要,大大扩展了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口圆筒的翻转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为:
1、外筒 2、开口圆筒 3、内筒 4、翻转轨道
5、连接耳 6、螺栓 7、调节螺丝 8、弹簧
A、翻转轨道进口 B、翻转轨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小应,未经韩小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50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