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3045.3 | 申请日: | 201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6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金文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文哲 |
主分类号: | B60N2/54 | 分类号: | B60N2/54;B60N2/64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陈英俊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钢丝 悬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丝悬挂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的靠背框上以支撑乘客背部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供乘客乘坐的座椅,这样的座椅由支撑乘客臀部的座椅垫、支撑背部的靠背、可搭放乘客胳膊的扶手以及支撑头部的头枕构成。
其中,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靠背,具体在靠背的内部设置有形成靠背骨架的靠背框,而在靠背框的内部设置有支撑乘客背部的钢丝悬挂装置。
这样的钢丝悬挂装置由在靠背框上横向配置的多个张力钢丝和分别在张力钢丝两端纵向配置且固定多个张力钢丝的一对边框钢丝构成。为了将多个张力钢丝固定在一对边框钢丝上,一般需要将多个张力钢丝全部缠绕在一对边框钢丝上来固定,当钢丝悬挂装置受到不同方向的荷载时,张力钢丝缠绕固定在边框钢丝上的连接部位容易发生位移,而且将多个张力钢丝缠绕固定在边框钢丝上后需要按适当的长度切断端部,所以张力钢丝的尖锐端部有可能在组装或者车辆事故时带来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设置在车辆内部的靠背框上的钢丝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边框钢丝,相互隔开且纵向设置;多个支撑钢丝,横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配置,而分别与所述边框钢丝结合后向外侧延伸的两端上形成有挂钩部;多个张力钢丝,在所述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配置,并横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第一固定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钢丝与所述边框钢丝的连接部;第二固定构件,设置在所述张力钢丝与所述边框钢丝的连接部。
另外,所述一对边框钢丝下端部向横向内侧弯曲并连接成一体。
另外,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纵向配置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的中间位置,以同时固定所述支撑钢丝和所述张力钢丝。
在此,所述支撑钢丝在形成为“U”形凹部的第一结合部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而与所述边框钢丝相互垂直地固定在一起,并且所述边框钢丝嵌入到所述第一结合部的“U”形凹部内。
而且,支撑钢丝与一对边框钢丝的第一结合部通过注塑成形的第一固定构件被固定。
还有,所述张力钢丝在形成为“O”形环的第二结合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构件而与所述边框钢丝相互垂直地固定在一起,并且所述边框钢丝穿过所述第二结合部的“O”形环。
而且,张力钢丝与一对边框钢丝的第二结合部通过注塑成形的第二固定构件被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由于支撑钢丝与一对边框钢丝之间的第一结合部以及张力钢丝与一对边框钢丝之间的第二结合部通过注塑成型的第一固定构件以及第二固定构件成一体地固定,从而不仅固定可靠,而且由于注塑成型的第一、第二固定构件不易变形损坏,可提高座椅靠背悬挂装置的安全性。
而且,由于张力钢丝与边框钢丝的第一结合部内藏在固定构件内,从而能够防止组装或者车辆事故时因张力钢丝的尖锐端部而受伤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结合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固定构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固定构件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结合部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第二固定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固定构件 2:第二固定构件
10: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
20:边框钢丝
30:支撑钢丝 31:第一结合部
40:张力钢丝 41:第二结合部
5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在此,附图中图示的线的粗细或者构成要素的尺寸等是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和方便性,有可能被夸张表示。
而且,后述的术语是考虑了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根据使用者、操作者的意图或者惯例有可能变化。因此,有关这些术语的定义应以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为基础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文哲,未经金文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30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