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中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追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1932.7 | 申请日: | 201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8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杭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56 | 分类号: | B60R19/5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18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中型 载货 汽车 下部 追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货汽车后下部防追尾装置,尤其适用于大中型载货汽车(5吨以上)。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经常发生小汽车追尾货车后下部的车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虽然,很多货车后下部装有平面挡板,以防小汽车追尾,但是,由于追尾小汽车的冲撞速度往往较快,冲撞能量较大,目前货车普遍安装的防护装置固定方式不可靠、结构强度不足、防护范围不够,难以阻止小汽车钻入大中型货车尾部。往往造成小汽车车头损坏较小,但A柱及其后部的乘员区遭受严重损坏的情况。而且货车行驶中遇到不利地形或障碍物,存在与上述固定平面挡板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已授权专利CN 1123465C与CN 1116185C分别设计了两类可活动的货车后部防追尾装置,较好地解决了对低速追尾小汽车的防撞问题。但上述两类防追尾装置的支撑结构强度不足,当小汽车以较快的车速追尾时无法防止其钻入货车尾部,难以有效地保护小汽车的驾乘人员,而且上述两类装置结构复杂,加装或改装难度大,不易于推广。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中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追尾装置,它是在载货汽车后下部设置一套能有效捕获并承受小汽车车头撞击的摆臂式结构和传递冲击力的水平支撑结构,依托货车后轮组的有效支撑,通过本装置和小汽车车头刚性较高部位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小汽车钻入货车底部并阻止小汽车乘员区与货车车尾发生碰撞。而且载货汽车在行驶中遇到不利地形或障碍物时,摆臂式结构还能自由抬起。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中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追尾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货车车架两侧的水平支撑装置、吊臂、设置在货车车架后侧的可向后摆动的摆臂及与之连接的防撞框架、连接在货车车架尾端后部的固定座、摆臂与固定座活动连接、及连接在货车车架尾端下部的支撑板,支撑板与摆臂无固定连接;其中,
水平支撑装置包括钢管、分别设置在该钢管两端的前挡板和后挡板、以及设置在钢管表面的卡箍,水平支撑装置由吊臂栓接于货车车架上,可将来自防撞框架的水平撞击力有效传递至货车后轮组;
防撞框架包括槽型钢板、连接在槽型钢板一个表面的钢肋板和与钢肋板连接的钢立板;该防撞框架连接在摆臂的下段,摆臂的上段连接在固定座上。
优选的,钢管横截面为圆形。
优选的,水平支撑装置通过卡箍与吊臂相连,吊臂通过吊臂螺栓连接于货车车架上。
优选的,固定座两侧开设销孔,销轴通过该销孔贯穿该固定座,摆臂的上段连接在固定座的销轴上。
有益效果:不但能保护发生剧烈追尾撞击的小汽车,全宽度地防止小汽车追尾后钻入货车后下部,同时还能一定程度地防止小汽车从侧后方钻入货车后下部,而且在货车行驶时又不受障碍物限制,结构简单,易加装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图1中水平支撑装置三维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图1中框架三维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图1中支撑板三维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后视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图中:1、水平支撑装置,10、圆形钢管,11、圆形钢管前挡板,12、圆形钢管后挡板,13、卡箍,2、框架,20、槽型钢板,21、钢肋板,22、钢立板,3、摆臂,4、固定座,41、销轴,5、支撑板,51、支撑板弹簧,6、货车后轮组,7、吊臂、71、吊臂螺栓,8、货车车架,9、可能追尾的小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中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追尾装置,它主要是在大中型货车车架尾部两侧分别通过两卡箍和两吊臂固设一套水平支撑装置,并在货车车架尾部后侧利用固定座和摆臂固设一套可摆动的防撞框架;水平支撑装置由一钢管和两端的挡板组成,能够依托货车后轮组充分支撑强烈的追尾撞击;防撞框架由一槽型钢板、多根钢肋板和两钢立板连接而成,在小汽车追尾时能够充分承受和传递冲击力并保持框架的整体性;防撞框架与摆臂可以以两固定座的销轴为轴向后摆起。从而,可阻挡小汽车高速追尾时钻入货车尾部并大大减小撞击对小汽车驾乘人员的威胁,而且防护范围大,结构简单、易于加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19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VVT油路的发动机凸轮轴
- 下一篇:三位一体的发泡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