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橡胶衬套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70219.0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3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韦隽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隽彧 |
主分类号: | F16F3/12 | 分类号: | F16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5005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橡胶 衬套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塑胶衬套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了普通百姓家庭,成为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目前,典型的复合橡胶衬套包括内衬管、塑胶衬套和外管,三者通过套装配合,以其工艺简单、体积较小等特点,被多数轻型车悬架系统采用,但也存在如下缺点,经向刚度低,在重型车悬架系统设计中,为了满足整车的装载要求,以适应更大的承载,典型的复合橡胶衬套的经向刚度显然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在悬架系统中引人橡胶元件可在几乎不改变低频段隔振特性的前提下,大大改善系统在高频的隔振效果,有助于悬架系统隔离高频固有振动,降低路面不平度引起的车内噪声。所以,通过设计橡胶衬套的特性可缓解从路面传来的振动及冲击,确保操作稳定性。有些橡胶衬套还兼有万向铰的功能,可避免一些零件在使用中承受弯矩和早期磨损。橡胶衬套与其它零件相比具有如下有点:因橡胶的弹性模量比金属小,故隔振降噪效果显著;橡胶的形状不受限制,各方向的刚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能适当地选择三个方向的弹簧刚度比;能很容易地与金属件牢固结合,使橡胶衬套可承受多方向的载荷,既简化了结构,又减轻了整车质量;硫化橡胶的内部摩擦比金属内部摩擦大,其具有随频率增大而增大的倾向,故在共振时振幅较小;橡胶有较大的可逆向弹性变形,且弹性系数比金属小。
在悬架中常用的橡胶衬套是由中间橡胶体和金属套筒组成。为了提高耐久性,需要对中间橡胶体沿径向进行适当的预压缩,会对橡胶进行加强处理,但 现有市场上的产品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久性高,轴向、径向承载力大的汽车橡胶衬套组件。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橡胶衬套组件,包括内衬管和塑胶衬套,内衬管内为两端贯穿的通孔,内衬管嵌入在塑胶衬套内,并与塑胶衬套过盈配合,所述的橡胶衬套的内部设置有金属丝。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丝在橡胶衬套的内部有多种结构形式。
作为优选,所述的金属丝呈螺旋型缠绕在橡胶衬套内部,并沿橡胶衬套的轴向缠绕延伸。
作为优选,所述的金属丝呈圆环状并均匀分布,镶嵌在橡胶衬套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金属丝为钢丝。
作为优选,所述的金属丝为铜丝。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橡胶衬套组件还可以为,所述的塑胶衬套与内衬管配合处,两个接触的表面可以做出结构方面的改进。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胶衬套与内衬管配合的塑胶衬套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衬管与塑胶衬套配合的内衬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二凹槽沿内衬管外壁形成圆形,每两个第二凹槽之间有间隔距离。
另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可以有以下技术方案的改进: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胶衬套端部的卡紧部分设置为阶梯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胶衬套与内衬管配合的塑胶衬套的内壁设置为硫化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塑胶衬套的外壁上设置有金属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塑胶衬套内增加的金属丝,使得塑胶衬套的 性能得到大大的强化,增强了耐久性,轴向、径向承载力,特别是轴向的承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2)本方案中设计了金属筒以及卡紧部分设置为阶梯形,塑胶衬套先粘贴在内衬管上,再共同压入金属筒内,橡胶衬套在压入配合套管以后,由于压入端阶梯形的作用,使得衬套在受到大的轴向压出力时,橡胶在阶梯形处相互挤压,产生很大的变形阻力,提高了衬套的拔出力,使衬套不被压出,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3)通过设置在塑胶衬套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可以加强塑胶衬套性能的作用,增强了塑胶衬套的轴向承载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扭动,对于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杂质也可以存储在第一凹槽内,不会影响塑胶衬套的刚度和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隽彧,未经韦隽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02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