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纺锤形封堵塞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7761.0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2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苏加林;路振刚;李正国;顾一新;刘凤学;王永志;赵欣然;李大伟;于亚军;李桂芳;王永潭;齐志坚;祁世京;崔元山;王常义;张殿双;徐怀聚;王超;徐铁成;田晓军;郭学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1 | 分类号: | F16L55/11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002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纺锤形 堵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管道堵漏装置,适用于深水、高流速、大流量管道封堵。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输水管道堵漏,常见的有水下封堵囊、水下焊接封头、水下化学材料堵漏等,但上述封堵措施只适用浅水、小管径或管道缝隙漏水情况的封堵。而对于水深大于60m,流速高达30m3/s的漏水管道采用上述措施是无法实现的,即便采用潜水员进行水下封堵,但对于如此深水和高流速的情况也无法实施,因为目前国内潜水员水下作业极限水深为60m、水中流速不大于0.3m3/s。因此,对于水深超过60m,水中流速大于0.3m3/s的管道是没有方法封堵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纺锤形封堵塞体,以解决目前大直径管道在深水下的封堵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塞体由封闭圆柱体与两端平板钢堵头焊接而成,导向头与塞体两端固定连接,该导向头由12根无缝钢管焊接为45°的锥形且外包钢板,两个止推法兰与塞体中部固定连接,钢板与该两片法兰连接,在两片法兰盘外表面分别粘贴6层橡胶止水板,该6层橡胶止水板中间设一层钢垫板,牵引环与导向头的端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结构新颖简单,便于制造、运输、操作容易、可靠性好。塞体在深水中可随着水流的流速自动前行,在接近漏水管道前端,在高速水流的作用下,可自动准确的进入漏水管道内。为水利水电工程水下输水管道和输水隧洞漏水封堵,提供一种安全、便捷、经济适用的水下封堵塞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塞体1由封闭圆柱体与两端平板钢堵头焊接而成,导向头2与塞体两端固定连接,该导向头由12根无缝钢管焊接为45°的锥形且外包钢板,两个止推法兰5与塞体中部固定连接,钢板6与该两片法兰5连接,在两片法兰盘外表面分别粘贴6层橡胶止水板7,该6层橡胶止水板中间设一层钢垫板3,牵引环4与导向头2的端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封堵塞体在放入输水管道实施水下封堵作业前,首先在封堵塞体一端的牵引环上系长约4~5米的尼龙牵引绳,保证即使在微小流速下,封堵塞体仍能自动向输水管道漏水处游动。在封堵塞体另一端的牵引环上系尼龙控制绳,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便在水下遇到障碍时,能对封堵塞体实施有效控制。控制绳还可以在管道封堵并处理完成后,有必要的话,利用控制绳将封堵塞体从输水管道内取出。
另外,如封堵塞体水面入水处与被封堵管道所处位置水深相差大时,可在封堵塞体上挂盐布包的方式,使封堵塞体能顺利、快速下沉至合适位置,待盐融化后,封堵塞体自动漂浮,在水流流速的作用下自动前行,在接近漏水管道管口时,塞体在高速水流吸附下进入管道内,完成封堵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7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磨损中温防腐三涂层钢管
- 下一篇:一种水管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