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增益、圆极化RFID天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65287.8 | 申请日: | 2011-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4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立;蒋利军;杨昆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旌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Q21/00 | 分类号: | H01Q21/00;H01Q9/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粉宝 |
| 地址: | 201615 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增益 极化 rfid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具体涉及一种2.4G高增益、圆极化RFID天线。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推广的手机支付RF-SIM卡技术就是应用该频率,而且该项的核心技术就掌握在国民技术、中科讯联等中国企业手中,有可能会被推广为国际标准),5.8G。
目前RFID系统广泛应用在物流、生产安全、道路通行方面。特殊的使用环境对RFID系统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如:传输距离、覆盖范围、定向覆盖等方面。现有的RFID天线在设计时,没能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合,天线设计未能选择正确的基材、设计理念不清晰,从而引起RFID天线在使用时传输距离短、覆盖范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2.4G高增益、圆极化RFID天线来解决现有技术传输距离短,覆盖范围小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增益、圆极化RFID天线,其包括RFID,天线;所述RFID天线包括一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所述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由四个以圆极化排列方式的微带贴片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单个微带贴片相差90°双向馈电。
再进一步的,所述天线的厚度为1mm,介电常数为2.65。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利用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设计高增益天线(圆形贴片相对矩形贴片而言,空间相对缩小10%左右)。单个微带贴片相差90°双向馈电,形成圆极化,使其设备无论在何种方位都能接收信号。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2.4G高增益、圆极化RFID天线,该RFID天线包括一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100,所述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100由四个以圆极化排列方式的微带贴片101组成。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
本实用新型利用圆形微带天线阵元组阵100,设计高增益天线(圆形贴片相对矩形贴片而言,空间相对缩小10%左右)。单个微带贴片101相差90°双向馈电,形成圆极化,使其设备无论在何种方位都能接收信号。
微带天线以F4B介质为载体,厚度1mm,与RFID系统可以很好共形,极大缩减空间。
为保证驻波,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馈电采用50欧姆同轴馈电方式与微带线之间匹配,进行阻抗调整。
天线馈电采用SMA连接器背面馈电,馈电部分根据SMA馈电部分决定,其直径为1.2mm。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指标如下:
1、频段为2400MHz~2410MHz,关键应用频点:2400MHz,2402MHz,2406MHz,2410MHz。
2、增益要求:>12dBi;
3、定向覆盖夹角>40度;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指标的测试结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旌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旌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5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