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5176.7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1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宾;程文强;彭业军;耿召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2/02;H01M2/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基才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摄像机、电动工具、电动车等移动设备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各种移动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现有锂离子电池一般包括电池壳体10’、收容于电池壳体10’内的电池芯20’、灌注于电池壳体10’内的电解液,以及密封安装在电池壳体10’顶端的电池盖帽30’。其中,包覆在电池盖帽30’的最外层的盖帽壳体与电池壳体10’是一体设置,当电池芯20’装入电池壳体10’内滚槽加工之后,电池盖帽30’置于电池壳体10’的端部,并通过钳口工艺使电池盖帽30’密封电池壳体10’。
但是,现有锂离子电池至少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电池壳体和电池盖帽的盖帽壳体成整体设置,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碎屑难以去除,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其次,电池盖帽和电池壳体组装后,无法对电池盖帽的反面进行观察,无法无损检测泄压值和密封性,滚槽工序出现不良时需报废电池芯和壳体;最后,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电池盖帽报废时,只能更换整个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报废率高。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电池壳体、收容于电池壳体内的电池芯、灌注于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以及密封安装于电池壳体上的电池盖帽,其中,电池盖帽和电池壳体可分离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盖帽的外围设有盖帽壳体,盖帽壳体通过焊接密封连接在所述电池壳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盖帽壳体设有垂直的焊接部,垂直的焊接部通过焊接密封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内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盖帽壳体设有水平的焊接部,水平的焊接部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顶端并通过焊接密封连接在所述电池壳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壳体和电池盖帽的盖帽壳体都是由不锈钢材料或钢镀镍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锂离子电池为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或方形锂离子电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盖帽设有顶盖、胶圈、孔板、防爆片和绝缘密封垫片,顶盖、胶圈、孔板、防爆片和绝缘密封垫片密封组接在一起后再通过焊接密封所述电池壳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电池壳体为单独设置的空心筒,如果有必要可以对电池壳体进行单独清洗,以去除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碎屑,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其次,电池盖帽单独加工,可以对电池盖帽的正反面进行观察,方便对泄压值和密封性进行无损检测;最后,由于电池盖帽单独设置,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电池盖帽报废时,只需相应更换电池盖帽即可,无需报废整个锂离子电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 为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剖视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圆圈部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锂离子电池中电池盖帽的剖视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锂离子电池中电池盖帽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包括电池壳体10、收容于电池壳体10中的电池芯20、灌注于电池壳体10内的电解液,以及密封电池壳体10的电池盖帽30。
电池壳体10为中空的柱体,由不锈钢材料或钢镀镍材料制成,可收容电池芯20和电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5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