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4143.0 | 申请日: | 201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8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史振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苏必利尔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9/22 | 分类号: | A61L9/22 |
代理公司: | 丹东汇申专利事务所 21227 | 代理人: | 徐枫燕 |
地址: | 118009 辽宁省丹东市临港产业园***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模块化 等离子 空气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是等离子空气净化器,尤其涉及的是等离子空气净化器的等离子电离场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等离子空气净化器主要由高压电源和等离子电离场两大部分组成,目前等离子电离场部分主要有板对板型、线对板型、针对板型及线对桶型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的线对桶结构组成为长条状电极固定设置在圆筒型电极的中线,空气气流由筒型电极内的管空间中穿行而过,被净化处理。这种结构构成一方面存在空气流通量小、空气流通设计困难的技术问题,二是要想在产品组装中使正、负电极安装位准确符合技术要求,这也给产品整体组装工艺技术设计带来难当的难度。中国专利中公开有一种名称为“立筒式等离子室内气体净化装置”的专利技术,其专利号为:200810113570.6,它也采用了上述主体构造,其设计特点是负极采用网式圆桶电极,正极采用芒刺杆,被净化空气横向穿过筒形电离场。本结构同样存在正、负电极部件在组装工艺设计困难的技术问题,再者,芒刺电极以尖端放电方式电离、净化空气,尖端强电流放电瞬间会使整个电离场空间的电离场值大幅降低,等离子体的生成和撞击活力被大大削弱,灭菌、消除病毒能力也随之降低,因而它能应用于空间粉尘量较大的除尘方面上;而且需要高压、大电流供电电源,电能消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实现产品组装技术指标、等离子电离场均匀且高效、尤其具有优良病菌清除净化效果的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筒型电极 等离子空气净化模块技术方案,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一种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其网筒电极模块包括分别与高压电源部分正、负极输出连接的两电极部件及两极部件的绝缘组装部件,构成电离场负极的电极部件为一对经绝缘组装部件相对固定构成圆筒形的半圆形金属网体,构成电离场正极的电极部件为由绝缘组装部件固定在圆筒形电极中线的电极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的实现结构是:一种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其网筒电极模块结构包括与高压电源部分正、负极输出连接的两电极和组装两电极的绝缘组装部件,构成电离场负极的是一对金属网板,所述金属网板为具有若干并排半圆柱面的多圆弧棱网板,两金属网板经绝缘组装部件相对固定构成具有若干圆筒形电离场的负电极,构成电离场正极的电极部件为经绝缘组装部件分别固定在各圆筒形负电极中线的电极丝。
在上述的整体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正的电极部件为光滑导体金属电极丝,该电极丝直径为0.1-0.5mm的镍合金金属丝、或者是钛镍合金金属丝等耐高温、耐高电压、耐腐蚀金属丝,电极丝与负电极的距离,即圆筒半径为6mm-15mm。所构成的等离子空气净化器在小电流、高电压工作条件下,保持电离场内等离子体发生和活性,具有理想而稳定的杀毒灭菌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技术方案,其技术特点是将整体式的圆筒形电极部件设计为相对固定的两半圆金属网体,从而大大简化了产品组装工艺设计,既便于组装,组装成品也容易达到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要求,产品合格率高、组装质量高、组装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空气气流由网孔横向穿入、穿出电离场,如图1所示,该结构形式在保证净化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了空气净化处理量,高效的空气电晕放电,在常温常压下获得非平衡等离子体,在高效电离场的高能电子轰击下,空气中的各种微尘、 病毒、病菌以及各类有机挥发物等被击碎、分解,经一系列化合、降解为CO2、H2O,其净化效率和质量均得以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的原理结构图
图3为网筒电极模块化等离子空气净化器的一实施例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苏必利尔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辽宁苏必利尔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41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